文/起慧(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編輯)
無論是古代王朝或是現代組織,身為人臣或是組織中的幹部,那些能輔弼君王或企業家而成事者,都遵循一個常理:遵守道德原則、擺正自己的位置、堅守自己的責任。
王導(公元二七六~三三九年),字茂弘,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東晉開國元勛,輔佐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個君主。他能成就三朝重臣歸因於其德行,唐朝名相房玄齡等在《晉書》中評價王導:「像管仲一樣,具有仁德之心,能扶持小國;像孔明一樣,能踐行仁義,輔佐新邦。」
踐行仁義 嚴守君臣關係
據《晉書》記載,王導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親近。王導看到天下已亂,於是全心輔佐司馬睿,想要興復朝綱。而司馬睿也非常器重他,兩人情同摯友。
當時,王導常勸導司馬睿要約束自己、遵守禮節,以及收攬賢人君子共謀國事。司馬睿曾以蕭何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為喻,對王導說:「卿,吾之蕭何也。」
王導回答:「秦帝無道,百姓厭惡亂世、狡詐之人欺凌百姓,所以人民心向劉邦德政,撥亂反正就容易成功。自曹魏以來,政府官員和世家大族相互攀比奢侈,良政禮教逐步衰亡,法度無人遵守,許多官吏都沉溺於享樂,最終損害了社會道德風尚。」
「然而否極泰來是天地間的常理,大王欲建立蓋世功勛、一統山河,那麼像管仲、樂毅這樣的賢才就會適時出現,他們不是我這種普通的臣子可以比擬的。若大王能廣擇良能之才,則天下可安。」他謙遜地說著。
司馬睿採納了王導的建議,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
王導之德在於:謹守君臣的義與禮,不恃寵而驕,心懷德政的理想,又能鼓勵君王招攬比他更好的賢能。
《晉書》中記載王導謹守君臣之義禮還有兩個故事。
其一,司馬睿登基稱帝時,百官陪坐一旁,晉元帝司馬睿命王導上御床與他同坐,王導辭讓再三後說道:「如果太陽下來與萬物同列,那麼蒼生如何能仰望與沐浴其光輝呢?」於是元帝同意他的辭讓。
其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後,王導受遺命輔政。那時,王敦(王導的堂哥,曾勸說王導共同謀事,王導拒絕)兵變,明帝討伐王敦時,任命王導督導各軍,兼任揚州刺史。在平定王敦叛亂後,明帝除了封賞,而且禮遇王導「上朝時可以佩劍穿鞋,不須小步快走,君王傳召他時不直呼其名(註1)」,但他堅決推辭。
歷朝歷代許多開國元勛,不是被杯酒釋兵權、鳥盡弓藏,就是兔死狗烹。有功之人在事成之後,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王導能輔佐三代君主不墜,是因為他能固守君臣之義與禮,擺正自己的角色。
平亂兵敗 自請元帝罷黜
太興二年,泰山太守徐龕反叛,元帝訪求可以平亂之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衛率(官職名)羊鑑統領蔡豹討伐徐龕。之後羊鑑戰敗受罰,王導上疏說:「徐龕反叛,早該受天誅,我曾建議出兵征討,舉薦羊鑑平亂。但羊鑑怯懦潰敗,應受法律制裁。聖德恩典全其性命,然我受重任,總攬機要,三軍挫敗我也有責任。請求君上貶黜我,以嚴肅朝廷倫理。」元帝不准。
王導非敗軍之將,只是舉薦非人,卻願意出來承擔責任,為朝政樹立了課責文化的典範。
現代的組織一旦發生營運缺失,常見的是各個主管推卸責任,組織若無法直面錯誤,便無法學習、改善。
人無完人,犯錯時能承擔責任便是有知恥之德。
重視德育 皇子也不例外
王導的政治貢獻之一,是勸諫君王興學以正人倫,並培育具德性的人才。
魏、晉時期戰爭不斷,學校荒廢,於是王導上書:「社會風氣的根本在於建立正確的人倫觀念,而正人倫的關鍵是設學校。設學校便能倡導五倫,道德與禮節就會通達,治國安民之政才能施行順遂。百姓知恥且恪守正道,家庭關係就會和睦有序,君臣之義也會更加穩固,也就是《易經》上說的『正家而天下定』。」
「因此,聖明的君王會在人民孩提之時就教導正確的價值觀,讓良好的道德觀念融入生活,成為習慣和性情,這樣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遠離罪惡。培養良好的品德之後,就可以授予適當的職位讓他們為國貢獻。即使是君王之子,也要與其他年輕人一樣,先受教育提升道德後,才能給予尊貴的地位。」
「當人們知道士人之所以受尊敬,是因為他們的德行,就會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發揚樸實的美德,這就是教化的效果。」元帝接納此建議。
君王的德行與學校教育,影響了百官為政與社會風氣,進而決定王朝的興衰。現代組織也是如此,高層主管的言行與教育深深影響著該組織的風氣。
簡樸寡慾 德蔭後代子孫
王導生活簡樸寡慾,家裏沒有多餘的糧食,穿著也不追求華麗,皇帝知道後,賜給他布萬匹。他身體不好無法參加朝會時,皇帝就到他家中去看望他,並以酒食音樂招待他。
咸康五年,王導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晉成帝為他在朝堂上舉行了三天的哀悼儀式,葬禮儀式比照漢代大司馬霍光及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出殯時,皇帝給予九輛禮車,使用帝王葬禮用的儀仗、樂隊,還有百名武士隨從護送,過往名臣葬禮無人可比擬。
《宋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取代東晉即位後,對晉朝名臣後裔的封爵詔書曰:「晉朝的封爵制度隨著時代而改變,但王導等晉朝賢臣,以德治國、造福人民,即便已經逝世,其仁義道德依然不朽。因此王導封為始興縣公、封千戶。」
王導的德行福蔭後代子孫,他們仍享封地與俸祿。
註1:
歷史上唐魏徵、宋王安石享此尊榮。《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意思是,行了冠禮並取了字,對其人的名字就要十分恭敬,只有國君、父親叫他的名,其他人只能稱他的字。國君可以直呼大臣的名,是因爲君若父,臣若子,故有君父、臣子一說。君王爲父,當然可以直呼其名。
【延伸閲讀】
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他盡心輔佐朱元璋 後世稱齊名諸葛亮
【聽文章】宰相肚裏能撐船 皇帝也佩服的呂蒙正
【延伸閲讀・專輯】
《為甚麼會有人類》讀後感
神韻演出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3/28/東晉名相王導-踐行仁義-458203.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