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仁義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三)— 節字篇
「節,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12歲兒子幫父親積德延壽
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家族的興衰,與祖輩人的所做所為有著直接的關係。一起來看分別發生在唐朝和明朝的兩個故事。
【聽文章】生意人一善舉 救人救己且翻轉人生
一個窮困潦倒的生意人原本打算乘船回家鄉,臨行前在茶樓喝茶,結果,他的善念與善舉救了兩條人命,還讓他成為了當地的大富豪。怎麽回事呢?一起來看這個發生在清朝光緒年間的真實的故事。
【正史嘉言】立人之道: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
楊翥為何說「讓他三尺又何妨」,忍讓真的會吃虧嗎?現在人重利輕義,孟子為甚麼反向提倡仁義治國?周公為何握髮吐哺,求賢若渴?他們想留給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或許他們重視的是生命的永恆,而我們看到卻是眼前的利益。一起來看《二十四史》中摘錄的勸善名句。
傳統故事廣播: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官很在行
(點擊播放按鈕收聽)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一名公正廉潔的清官,在審判百姓的家務事卻很有一套,讓原本複雜的恩怨糾葛,變得雲淡風輕,以和為貴。他是怎麼辦到?
前秦皇帝苻堅的故事:興於聚德 敗於悖德
前秦宣昭皇帝苻堅(公元三三八年~三八五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的第三位君主。《資治通鑒》評價苻堅「非常孝順,自幼有大志,博學多才」。苻堅勉力於行仁義施德政,但最終被自己手下的將領俘虜和處死,這是怎麽回事呢?
開國元勛又輔佐三代君主 東晉名相王導的管理智慧
無論是古代王朝或是現代組織,那些能輔弼君王或企業家而成事者,都遵循一個常理:遵守道德原則、擺正自己的位置、堅守自己的責任。東晉名相王導就是典範之一,《晉書》中評價他媲美管仲、孔明。
頁 1 / 1
最新發佈
【1分鐘故事】龍年話龍:畫龍點睛的張僧繇
七~八月份獲知95名法輪功學員遭枉判
音樂之都民眾:要讓更多人知道真相
神韻退役演員:我在飛天和神韻的成長點滴
縱欲者亡國 知足以自戒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