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章】「三书六礼」是什么? 传统婚礼和现代大不同

【听文章】「三书六礼」是什么? 传统婚礼和现代大不同

文/王胜(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喜气洋溢的黄历新年又将来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在过年期间结婚也是喜上加喜。

古人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三书六礼,现代中国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甚么是「三书六礼」了。一起来了解一下。

【听文章】

audio-thumbnail
「三书六礼」是什么? 传统婚礼和现代大不同
0:00
/12:17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是人们在婚姻嫁娶时,举行婚礼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无论是皇家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按照这个原则去对待人生大事。

古今婚礼意义有所不同

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而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透过完整的传统婚礼,使得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并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这些与现代相似。而现代还多一个程序,要透过登记以取得法律上的配偶身分。

传统婚礼在古时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还将影响这个婚姻将来是否美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青年男女走入婚礼殿堂的前提条件是怎样呢?

婚礼前的步骤

《礼记・昏义》中记载:「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人认为结婚的终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因此,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诗经》有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孟子》中也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时一对男女的结合若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和媒人的说合,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重视的。

一、父母之命
父母之命是决定能否娶这位女子的第一道指令,父母都同意了才可以娶亲。很多人怀疑古时父母之命是否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事实是如此,在《礼记・内则》里记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二、媒妁之言
在古语中,媒妁为谋酌,「谋也,谋合二姓者也;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就是考察男女双方是否可以婚配的中间人。

《史记》中有段文字:「女不取媒而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这句话是战国时期莒太史敫所说。他的女儿没有经过媒妁之言就私自嫁给了当时正在逃亡的齐国太子法章,尽管后来法章回到齐国成了齐襄王,莒太史的女儿也顺理成章成为王后,但莒太史始终不认可女儿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宁愿与其脱离父女关系,也不因为女儿是皇后而托大借光。

这样看来,媒妁之言得以存在的真正作用,是联系两个氏族的利益,使得双方利益的联系公开化和合理化。缺少了媒妁之言的姻亲,也就少了一份「合情合理」,必会受到质疑和反对。当然,媒妁之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磨合和缓冲,即使双方不能达成婚姻共识,也不至于成为仇敌。

媒妁是处理婚姻的官方机构

从西周开始,媒妁(音硕)就已经是合法的官方机构,主要职能是「掌万民之判合」,处理民间的婚姻问题,因此这个机构被称为「媒氏」。到了南宋,媒妁不仅为民间草根提供婚姻服务,还掌握著皇室的婚姻大事,专门为皇室服务的媒人叫做「官媒」。

而在元朝,媒人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角色。元朝政府规定「令各处官司使媒人通晓不应成婚之例,仍取本管不违甘结文状,以塞起讼之源。」也就是说,各地媒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培训,了解当朝政府关于婚姻方面的禁令和宽容,而且媒人需要向当地政府上交一份不介绍违法婚姻的保证书,以免导致法律纠纷。

这样一来,婚姻有了政府的法律监管,相比从前只是举办民间仪式的制度而言,先进了许多。后来媒人法律化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到民国,就开始进入「婚姻法」的时代了。

在双方父母的首肯和媒妁的努力工作下,婚姻的基础阶段完成了。

三书六礼是婚礼的实质阶段

从西周婚礼仪式形成以来,三书六礼就成为古往今来的仪式经典,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民俗文化。三书和六礼在「亲迎」之前是穿插进行的。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的文书,算是订婚契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上面列明礼物的数量和名称。
迎书:即迎娶新娘的文书。在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是整个婚礼仪式的中心,也是婚姻合法化的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一、纳采
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的要求,女方同意后,男方就要向女方行纳采之礼,将大约多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一般而言,男方送出的纳采礼物中会有一双活雁。大雁冷时南飞,暖时北归,被视为顺应了天地间的阴阳之道。而且大雁对配偶忠贞不渝,一只死后,另一只就会孤独终老。纳采送雁,就是表达顺应阴阳自然、对婚姻忠贞不二的美好心愿。

二、问名
其实问的不是女方的名字,而是生辰八字。需要女方八字与男方相合,才可以成婚。

三、纳吉
相当于订婚的环节。男方会选择一个吉日,将问名之后的吉利结果告知女方,并亲自拿著礼物到女家签订婚约。这时的礼物多是一些首饰、器物、绸缎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表示不久的将来正式迎娶女方。

四、纳征
「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方选择一个吉日,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家;完成纳征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女方要退回聘礼中的一部分,或是重新买礼物送给男方,又或者是送出女方亲自为男方裁制的衣衫鞋袜。聘礼和回礼的数量通常为八样,也多有著吉祥如意的名称。

明朝漆器帖盒,纳征时用于盛载婚书。(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五、请期
就是男方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中国对吉日向来十分考究,婚丧嫁娶都要挑选吉利顺遂的日子。推算吉日主要是避开一些大凶之日,甚至还要避开一些不吉的年份。这个环节虽然不复杂,却十分有趣。

六、亲迎
或称迎亲,这是最热闹也是最繁杂的程序。在结婚吉日,穿著礼服的新郎要驭车至新娘家中,偕同媒人、亲友迎娶新娘,拜见女方父母有及所有的亲戚。

新娘上车之前,新郎要绕著车马转三圈,然后先行回府,新娘由亲人陪伴在后跟随。新娘送亲的车马都是女方自备,成婚三个月后再由男方亲自送回,被称做「反马」。新郎将新娘来时所坐车的驾车马匹解下,送还给岳家,以示不会让妻子回娘家——不会休掉她。

清朝乾隆年间徐扬所画《姑苏繁华图》中描绘的中式婚礼中新郎、新娘拜堂的过程。(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婚礼中的拜堂、交杯酒

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拜天地代表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对孝道的体现;夫妻对拜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

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夫妻在洞房中要喝合卺酒,卺是指把匏(葫芦)一剖为二瓢,以线将两瓢之柄相连,象征夫妇一体,永不分离;然后夫妻双方一人一半,以苦葫芦盛载甘酒,象征新人同甘共苦。

后世改用杯盏,称为「交杯酒」,但这里的「交杯」是指交换杯子,而非「交臂酒」。男方喝完后要将酒杯倒著放,表示男尊女卑、顺应阴阳,象征新人百年好合。

结语

「三书六礼」可说是中华文明的积淀,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几千年,其根本原因是这个习俗的文明和理性。但是随著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六礼便逐渐缩减,北宋变成四礼,南宋则变成三礼,并一直沿用到明清。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而文明的礼仪有很多程序被舍弃了,其实也是舍弃了中华文明深邃内涵的精髓。长此以往,使得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程度大为降低。

人心不古,游戏婚姻、婚外恋、包二奶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未婚同居、频频堕胎,却不以为耻,竟为常态。不道德的婚姻比比皆是,最终导致离婚率持续攀升,居高不下,这与否定文化传统有极大的关系。

【延伸阅读】
她不再苦撑婚姻 却迎来首个与先生共度的情人节
【听文章】从主妇到教授 她们都有婚姻幸福的密码
「八零后」婚姻濒临破裂 如何破镜重圆
西方轮回研究漫笔(2)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幸福家庭系列(14)坚持不「休妻」的大丈夫 等来了圆满的家

【兔年吉祥】
文化长廊系列文章(一) 元宵节诗话五福怎样临门「过大年」不是「春节」
文化长廊系列文章(二) 中华茶文化浅说《防疫养生歌》艰辛之年如何过?
文化长廊系列文章(三) 新年话「福」琴棋书画漫谈「腊八」的由来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3/12/中华传统婚礼──「三书六礼」-254113.html

(本文主图来源:公有领域)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推开明慧之窗,为心灵充实光明与智慧。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