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各個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以下摘錄數則:
神人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
【譯文】使神與人共同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為天地所不容。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觀浙江濤》的名句,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盛行,其中浙江海寧錢塘江大潮最為壯觀。
錢塘江潮在中秋月圓後三日內會達到高峰,洶湧澎湃的潮頭常達五米,回頭潮達到二十米也不算稀奇,「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直讓人驚心動魄!
唐代錢塘郡守在中秋既望(八月十六日)迎潮設祭;宋代和明代風俗志中也記述了錢塘江觀潮盛況,中秋節一到,南宋都城臨安(杭州)人大半都會去觀潮。
宋代學者洪邁在《夷堅丁志》中記載,南宋紹興十年的中秋觀潮曾經發生奇特的事。在漲潮的前二天,夜裏錢塘江畔居民有人聽到空中傳來話聲,說今年當有數百人死於橋上,都是邪惡、淫亂、不孝之人。又說,在死亡名冊上的要叫他快來,不在冊上的快快離去。
隔天晚上,住在觀潮的浦橋兩畔的人夢見來人告誡:「明天不要登橋,橋將會折斷。」天亮後,橋畔相鄰數家人相見相問候,得知昨夜都做了相似的夢。
中秋節當天,橋上站滿了觀潮人。那些得夢指點的人都到了橋邊,想盡力救人一命。他們苦口婆心勸告親戚和熟識的人快下橋,但是那些人都不聽,甚至把善心的勸告當作無稽之談、妖言惑眾。
起潮了,人們歡叫聲此起彼落。瞬間,裂岸驚潮雷霆激射般殺到跟前,震壞了觀潮橋。只見那觀潮橋快速坍塌陷入水中,橋上有數百人慘遭壓死、溺死,生命被驚潮帶走也就是轉瞬間的事。事後,人們發覺受災死亡的盡是平日凶淫、不孝的人。
《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驚世教訓帶給人們思考,神可能以神蹟來救人,也可能以災異來懲罰惡人。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天理常在果報不虛,凡事的發生都不是偶然。
正如《舊五代史》中有云:「神人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
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
【譯文】刑罰不能加於無罪之人,邪惡的勢力不能戰勝正義之士。
這句話出自《後漢書・桓譚傳》,是西漢哀帝時,桓譚向當時的傅皇后之父傅晏所進之言。皇后父親孔鄉侯傅晏很看得起桓譚。
當時董賢受皇上寵幸,董賢的妹妹被封為昭儀,漢哀帝對傅皇后日益疏遠,傅晏默默不得意。桓譚對傅晏說:「過去武帝想立衛子夫為后,暗中搜集陳皇后的過錯,陳皇后終於被廢,衛子夫被立。今董賢受寵而他妹妹尤為寵幸,可能又有『衛子夫』之變,可不憂慮嗎?」
傅晏驚說:「是的,怎麼辦呢?」桓譚說:「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皇后年少,還沒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有人想用邪門歪道陷害她,這些不可不加防備。而君侯您因是皇后的父親,受尊重而賓客盈門,賓客必然要藉您聲名來增強自己的威勢,這樣就會招來人們的譏議。不如謝賓客遣散門徒,一定要謙恭謹慎,這是修己正家避禍的方法啊。」
傅晏於是罷遣賓客,到宮中告訴皇后謹慎行事。後來董賢果然暗示太醫令真欽搜集傅氏的罪過,就逮捕了傅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審訊中沒有抓到罪證,案子得到消除,所以傅氏在哀帝時期終於得以保全。
所以《後漢書》中云:「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譯文】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
東晉名臣陶侃,立有戰功,曾任荊州刺史。有人因妒嫉而說壞話陷害他,陶侃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州地區。
陶侃在廣州無事可做,非常清閒,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縱自己貪圖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甓,音僻,pì)從書房裏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人們很奇怪,便問他原因。
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復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閒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
陶侃後來回到荊州,荊州在其管轄之下,太平安定,路不拾遺,深受人民愛戴;他儘管公務繁忙,可仍然堅持搬磚,以此磨練自己意志,後人稱其為「運甓翁」。
陶侃經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他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應該更加要珍惜每一分光陰,怎能去放縱遊樂,醉生夢死呢?」忍辱負重、不圖安逸、意志堅韌的陶侃,後來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聲名顯赫。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經進諫齊桓公說:「宴安鴆(音鎮,zhèn)毒,不可懷也。」(貪圖安逸享樂如同飲毒酒自殺,萬萬不可貪戀。)古人視貪圖安逸比毒酒更害人,因為它會吞噬人們的意志。
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漢書》中也說:「古人把貪圖安逸視為毒酒,把喪失道德而富貴稱之為不幸。漢朝興起,直到孝平帝,諸侯王數以百計,大多驕橫荒淫喪失道德。為甚麼這樣呢?沉溺在放縱恣肆的環境中,他們所處的地位導致他們如此。」
貪圖安逸享樂而沒有德行對於一個人是非常危險的,這真是後人應該引以為鑑的。
正如《新五代史》中也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
【譯文】清廉者心境平和而為人正直,忠貞者只走正道。
清代著名政治家左宗棠,在咸豐十年由幫辦軍務升任巡撫之後,官高位顯,薪金豐厚,但他不忘布衣經歷,生活仍舊十分儉樸。
他家平時都是粗茶淡飯,每餐食用的基本上是由自己躬耕收穫的蔬菜,只有在宴請賓客時,才略微置辦一點兒酒肉、海鮮。他一般只穿棉布縫製的衣服,除非朝祭大典等特殊場合,他從不穿呢絨綢緞等高檔衣服。
一年夏天,左宗棠由陝西巡撫調升陝甘總督,來蘭州任職。當他還在上任路上的時候,蘭州的下屬官員已按慣例為他在蘭州五泉山清暉閣建造了一所祠堂,他們滿以為左宗棠一定十分高興。
不料,左宗棠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命令下屬立即廢除祠堂名稱,將其改為供平民百姓祭祀的神廟,同時處分了最先倡導並主持此事的官員。
還有一次,他的好友胡雪嚴從上海遠道來蘭州看望他,順便給他帶了一些禮品。左宗棠盛情難卻,但只接受了一部分無法帶回去的食品,並用自己購買的西北土特產予以回報,而把金座珊瑚頂和高麗參等珍貴物品原封不動地退給了胡雪嚴。他認為這些東西太貴重了,自己無法享用,因此不能領受。
左宗棠為官清廉,去世的時候,除了留下一年的俸祿外,再也沒有留下其他東西;平生不僅自己崇尚節儉,還教育子女艱苦樸素,告誡他們不能沾染淫靡習氣、講求排場,一切以簡約為主,永固家風。
正如《三國志》中所云:「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專輯】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珍惜人生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以史為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6--3310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7--33105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6/《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8--33105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1/15/冥頑不化丟性命-前車之鑑當記取-285692.html
【傳統文化】安逸勝毒酒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2/3/120040.html
歷史故事:官高位顯 不忘節儉 http://www.minghui-school.tw/school/article/2006/11/9/60335.html
(本文主圖説明: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八月,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