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2) 以仁為本 子貢縱橫政商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2) 以仁為本 子貢縱橫政商

文/書僮 、明宇(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整理)

(接前文

春秋時期,人們把追求天地間的大道當作是生活中的主旋律,庶人、士大夫都把窮究天地間的法則作為超越生死的基本課題。誰要論道,會受到他人敬仰;誰偏離了道,就是在偏離人生正軌。這樣的普世價值一直照管了中華民族兩千年。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寫道:

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
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詩中提到原憲和子貢(端木賜),都是孔子的弟子。原憲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的轉軸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大馬車,穿著華麗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大車,他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衣著襤褸、拄著手杖開門迎接他。子貢一看啞然失笑:「久違了老同學,你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一臉正色地回答他:「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富甲天下,卻很有修養。聽了這番話,他很禮貌地退後幾步,臉上露出羞愧汗顏的表情,以示對原憲的禮待與尊重。

要是在當今,原憲的回答一定會被人笑話。可見古代和現代的道德落差真的很大啊。

與原憲交談後,子貢開始反思自己。而孔子和子貢的兩次談話,更是讓子貢恍然大悟。下面我們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圖繪子貢見原憲,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甕牖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子貢觀欹 孔子論「持盈戒滿」

孔子有一次領著子貢去魯國的一個宗廟中參拜,孔子叫子貢往一個叫宥卮(音又支,yòu zhī,也稱侑〈yòu〉卮)的器皿中倒水。

宥卮就是欹(音七,qí)器,是古代魯國發明的灌溉用汲水器,空著的時候是略微傾斜的,水裝進一定量後會豎立起來,完全裝滿後會傾倒,使水隨之倒出。相傳齊桓公會在座位右側放置欹器,用以自戒。故古聖賢常引以為勸戒之器。

孔子讓子貢繼續往裏灌水,水灌到一半的時候,它還端端正正立在桌上;等到水灌滿了,它就傾倒了。子貢覺得很奇怪,問孔子是甚麼緣故?孔子語重心長地說:

「天下萬事萬物,盛極則衰,泰極否至,如日中天後就要進入黃昏,月盈之後便是陰虧。所以,聰明睿智的人要學著愚笨一點,雄才大略的人要能夠拙樸一些,剛毅勇猛的人要知道敬畏一些,富足尊貴的人要明白簡樸平淡一些,功德遍天下的人要懂得謙讓一些。以上這五點,是先王之所以永保天下、不致喪亡的訣竅!如果違背了這五點,就會喪失天下,甚至丟掉性命。以前那些失敗的君主,哪一個不是這樣的呢?」

子貢聽了孔子一席話如醍醐灌頂,領會了尊師的良苦用心。

心中有仁 貧而樂、富好禮

孔子又對子貢說一件自己年輕時向老子請教甚麼是「禮」的事。當時孔子去河南洛陽向老子問道,現今在洛陽還存有一塊刻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石碑。

老子當時回答說,人只有在順境中學會自我抑制,才能最終長久啊。一個人在貧窮時,咬咬牙吃得了苦即可;而富而當仁、富而不奢,則需看淡慾望和權力的誘惑,才能保持平常心,謙遜、自制。

孔子年輕時向老子請教甚麼是「禮」。(《孔子見老子圖》 公有領域)

聰慧好學的子貢聽了孔子的話之後,回去就開始悟道。過了一段時間,他帶著心得跑去問師父:「如果做到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您覺得怎樣?」子貢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這兩點,所以他說出來與老師探討。

孔子對此表示了肯定:「好是好,但做到『安貧樂道』、『富而好禮』才是更上層樓。」也就是並未止於此,而是提出了一個更高的目標——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處在貧窮的環境中,一樣開心地致力於追求真理;富有而又謙虛好禮。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從而實現個人安心和社會安定。

子貢對老師的話欣然會意,趕緊說:「這不就像《詩經》裏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嗎?」子貢領會了人生感悟、修道體悟就是要像雕琢精美玉器一樣,不斷打磨鍛造、精益求精啊。

這時候孔子知道子貢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就大發感慨:「可以與賜談詩了,他能夠舉一反三,告往知來啊!」孔子的因材施教由此可見。

據說,子貢討厭的人有三種:其一,抄襲別人卻自以為聰明;其二,不謙遜卻以為有勇氣;其三,攻擊他人卻自以為很正直。子貢可能的缺點是同理心不足,因此在《論語》中,孔子三次提醒他要「恕」。

子貢論政 以德禮治國

孔子畢生追求的就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有其師必有其弟子,子貢對儒家道德的尊崇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成就了他的高貴精神內質。

圍繞著「禮」的政治主張,子貢提出了很多論斷,當中有不少成為古往今來的人與人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價值標準。譬如:「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還說:「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禮」和治亂盛衰、生死存亡緊密相連在一起。

孔子過世後,魯哀公前去吊唁,被子貢駁斥:「我老師在世時,你不加以重用,如今仙去,你來幹啥?你這不是虛情假意嗎?這合乎禮制嗎?」這說明子貢奉禮不奉君,是一位諍臣。所以《史記》記載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

子貢還反對當政者嚴苛重典對待民眾,他非常推崇子產在鄭國實施的仁政。子產在鄭國的善政深得人心,子產病逝時,「士大夫哭之於朝,商賈哭之於市,農夫哭之於野。」子貢認為,當政者如果不對百姓進行禮制的教化,而一味地用刑法去懲治民眾,是殘暴的行為,就是賊寇,所謂「不教而誅謂之賊」。

《論語・顏淵》記載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的話題,師生間的一問一答,精彩而深刻。

子貢問治理國家。孔子說:「善施政者要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子貢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這三項應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這兩項應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儲備。自古人終究難逃一死,但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那就沒有立國之本了。」

在孔子看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不論是強大的軍隊或是豐饒的經濟,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一個國家的當政者失去誠信,人民就不再信任他,失民心者失天下,其政權也已經名存實亡,離垮台不遠了。

結語

富而好仁、富而好禮、富而好德、富而好學。

子貢奉行儒學仁愛,不只獨善其身,還兼濟天下。他政商通達,以和為貴、廣交朋友,將仁義與賢智,事功與濟世,巧辭與止戰融為一體;易貨於曹魯之間、迴旋於列國之際、惠施於天下,成就了仁愛、誠信、善謀的中華儒商。

子貢做學問、從政、經商都很成功,是孔子的弟子中學以致用的典範,證明了儒家「仁」的思想精髓對做人、治國、經商等方方面面,都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唐開元二十七年,子貢被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子貢被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全文結束)

【關聯文章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德行典範

【延伸閲讀】
【正史嘉言】德智兼備:博學而篤志 仁在其中
如何為人處事?孔子以德教化 後世譽為萬世師表
善人自有天助:神筆與八仙橋
【以史為鑑】打鐵時允諾的五百貫錢

【延伸閲讀・專輯】
兒童教育
青年學子修煉故事
珍惜人生
道德傳家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9/5/尊師弘道-富而無驕-2--464895.html

(本文主圖:《宋人文會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