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德智兼備:博學而篤志 仁在其中

【正史嘉言】德智兼備:博學而篤志 仁在其中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歷史是一面鏡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二十四史》中收錄了許多集古人智慧的名句警言、道德理念,非常值得借鑑學習,讓我們能防患於未然。

一起來看以下三則摘錄。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譯文】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據《史記・日者列傳》記載,司馬季主是西漢占卜師,在長安東市以看相、算命為生。有一次,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賈誼一同去拜謁司馬季主,想聽聽他對一些人事上的看法。

司馬季主侃侃而談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並闡述與仁義之間的關係,陳述吉凶的行兆,洋洋灑灑,無不條理順暢。宋忠、賈誼在一旁正襟危坐地聽著。

司馬季主說,君子的行為,是以率直的言辭來做正直的勸諫,稱譽別人並不希望別人回報;善意坦誠地指出別人的過失,一切以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為重。所以真正的賢人,給他一個官位但非他所長,他是不當的;給他俸祿如果不能和他的勞力相稱,那是不拿的;得官的不喜,去官的不憂,關鍵的是在於無愧於心。

他又說,那些以權勢相攀引的小人,只知道利用官位作為威勢,利用法令作為工具,排斥正人君子,輾轉剝削百姓,追求私利而不擇手段,最令人深惡痛絕。盜賊發生而不能設法禁止,蠻夷不服不能感化攝收,奸邪興起不能遏阻,妨礙真正聖者的進路,各種災難的眾多往往是因為道德的墮落而造成的。

宋忠和賈誼聽了司馬季主的這番話,為之折服地說:「為人處事就是要學習、效法天道,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不要去做趨炎附勢的小人。」

三天後,兩人在宮殿門外相遇,互相感嘆道:「占卜即使有不靈驗的時候,也不會被奪去飯碗;而咱們身居顯赫地位,替皇帝出謀劃策如果不周密,就會失掉立身之地,甚至有性命之憂,丟掉性命的日子就為期不遠了。」但二人雖然意識到人生哲理,卻始終擺脫不了名利誘惑,依然在朝中任職顯赫官位。

過了些年,宋忠出使匈奴,沒能夠到達目的地就返回,因此受到了懲處;賈誼擔任梁懷王的太傅,而懷王在騎馬時不幸墜落而死,他引咎含悲,於第二年憂鬱而終。

正如《史記》中記載:「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憂智之不博。

【譯文】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祿不夠多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認為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應去追求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據《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東漢年間的天文學家張衡,他不僅在天文領域、科學發明很有成就,在繪畫、數學、史學、文學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詣。

張衡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讀書人,表現也相當傑出,但並未讓他平步青雲、得到高官厚祿,反而多年未能升遷。他曾兩度任朝廷太史令,掌管歷史編纂和天文曆法,因不趨附達官顯貴,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有人問他:你能使機輪轉動,木鳥自飛,為何自己卻垂翅故棲(留在舊職),不能高飛呢?以此勸張衡放下身段,諂諛權貴獲取高官厚祿。

面對這樣的問題,張衡寫了一些文章予以回答,表達自己不慕榮利的本性。

他在《應閑》中寫道:「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舉步,即這麼做);干進(求進仕)苟容(苟且迎合),我不忍以歙肩(音西間,xī jiān,諂媚)。」意即有人把學問作為沽名釣譽之具、登官晉升之梯,他卻對此不齒;在他心中,對道德和學識的崇尚,遠超過對名和利的追逐。

又說:「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意即人的一生在於勤奮,倘若不努力探索,哪會有收穫。強調了勤奮的重要性,只有不斷付出努力,才能收穫成功和成長。此名言成為激勵後世矢志奮鬥的座右銘。

在《思玄賦》中寫道:「願竭力以守義兮,雖貧窮而不改。」表達出他的價值觀。

太史令官職不高,但張衡並不在意,始終謹守本分,將畢生所學投注於專業領域,發揮一己之長才,學以致用、造福人群,受到世人的尊崇。

於是《後漢書》中記載:「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憂智之不博。」

張衡不趨附達官顯貴、不慕榮利。博學多才,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受到世人的尊崇。(明慧之窗)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博地學習而且堅守自己志向,有疑問要切實地問清楚而且從當前的問題去思索推究,仁德就在其中了。

此句最早是出自《論語・子張》中子夏説的話。子夏認為做學問不能急於求成,首先,要能不局限自己學習的領域,通過廣泛的學習,找出正確學習的方法,鍛煉出做學問堅定的意志。過程中,還要虛心求教釐清遇到的問題,才能將學問做得紮實;不但如此,「思考」也是做學問的關鍵。

子夏認為,在這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得確實,這其中就包含著個人的道德修養了。越能做到,越能會發現「仁道」就存在於正確的學習過程中。

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弟子們思考為何而學?並且思考所學的內容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及延續發展的可能。

此句在《後漢書・章帝紀》也有記載。自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東漢章帝為解決學術的紛亂,於是在建初四年,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當時朝廷修繕儒學之所)召開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史稱「白虎關會議」,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

會議中對東漢以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經學進行了辯論,由五官中郎將魏應代表皇帝發問,其後各家儒生加以討論,形成共識後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後章帝再親自決定對此答案是否滿意。

會議連續舉行了一個多月,會後,由當時的蘭台令史、也就是東漢的王朝史官班固整理,形成了《白虎通德論》一書,也叫《白虎通義》。

而在召開這次會議的詔書中,漢章帝提到了《論語》中的兩句話——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博地學習而且堅守自己志向,有疑問要切實地問清楚而且從當前的問題去思索推究,仁德就在其中了。(台北故宮博物院)。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專輯】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珍惜人生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以史為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1/《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3--331052.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2/《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4--33105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6--331055.html
【神傳文化】敬天知命 循道而行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6/12/202624.html

(本文主圖説明:《十八学士图之书》局部,宋人绘,公有领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