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1) 孔子周遊列國 儒商子貢出資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1) 孔子周遊列國 儒商子貢出資

文/書僮、明宇(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整理)

古人求學,將尊師重道放在第一位,修其心要先誠其意,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子貢雖不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卻是記載中最尊重孔子的學生。

子貢(公元前五二零年~前四五六年),複姓端木,名賜,春秋末年衛國人,出生於經商世家。他少孔子三十一歲,十七歲拜孔子為師,二十多歲繼承家業,但他的經商理念和一般只講利潤的商人有很大的不同。進入孔門學習之後,他從一個懵懂青年變成謙虛有禮的君子,這改變自然是與孔子的循循善誘有關。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的相國。孔子對這個學生有很好的評價,把他比作宗廟裏尊貴的「瑚璉之器」。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瑚璉之器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擔當大任。

謹記孔子教誨與薰陶的子貢,是如何垂名後世的?我們來一窺究竟。

孔子辭世 服喪六年

司馬遷在《史記》裏寫道,孔子七十多個高徒,子貢是最為富裕的一個。孔子大約在五十歲之後棄官離魯,周遊列國,這一遊就是十四年,主要是傳播他的儒家思想。孔子周遊辦學的錢是誰出呢?就是子貢。

子貢贊助就是單純的贊助,只是盡師徒之道,為傳播大道而不計錢財。不像現代社會將教育商業化,講投資回報,或是乾脆利用名人效應大力推銷自己的品牌,甚至搞直播帶貨。

子貢生性聰慧,有人傳說子貢比孔子還賢能,就連孔子本人有時也說子貢比自己機敏。有一次,齊景公就問子貢,孔子有何賢能之處?子貢回答說:「孔子是聖人,不僅僅是賢能。」齊景公追問「聖在何處?」子貢答曰「不知!」齊景公很詫異。

沒想到,子貢接著大聲說:「賜終身載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賜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勺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齊景公一聽,大為感慨,子貢把孔子的聖德比作天地和江海,而他自己滿腹經綸也只是江海一粟。

子貢以儒興商,忠誠守信,以義取利。致富後,經常散發家財,救濟困窘。(台北故宮博物院)

魯國的司馬叔孫武叔在朝上對大臣們說:「子貢比孔子的學問還要淵博。」路過的司馬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我家的牆只有肩膀那麼高,人們從外面就可看到牆內,我尊師家的牆有好幾丈高,找不到門的人,是無法洞見裏邊宗廟的雄偉堂皇。武叔說這樣的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於是後世多以「賜牆及肩」作為自謙之語,又以「萬仞宮牆」形容孔子學問淵博。

叔孫武叔後來又詆毀孔子,子貢非常嚴肅地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詆毀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好比可以越過的山丘,而仲尼好比日月光輝,怎能逾越?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本身有甚麼損傷呢?這是不自量力啊。」

孔子去世,其他弟子皆為孔子服喪三年,唯獨子貢守喪守了六年。春秋時代,標準的服喪是三年,子貢雙倍期的服喪,如果不是敬重恩師、思念恩師到了至真至純的境界是做不到的。

人棄我取 儒商典範

《論語・里仁篇》有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是孔子回答弟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之別。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中國古代社會重德輕利,所以孔子「罕言利」。

但孔子的門徒卻有子貢這樣一個「儒商」的典範。甚麼是儒商?就是「儒」與「商」的結合體,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認為,儒商有以下特徵:注重個人修養,誠信經營,有較高的道德素質,注重合作互利,具有較強責任感。

那麼,子貢是如何成為春秋時代屈指可數的富豪巨商的呢?他的財富積累和儒家思想之間又有甚麼關聯呢?

子貢在經商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原則卻能富致千金,後世所說「端木遺風」是指子貢留下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子貢經商之事,總結其財富理念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史籍記載,子貢曾率百乘之隊,載滿黃金玉帛到列國覲見國君,所到之處,受到列國元首莫大的禮遇,氣魄非凡,用「富可敵國」來形容子貢的財富也不為過。

子貢商道成功的秘訣之一是「人棄我取,人取我棄」——人們不要時,我低價購入貨品;人們需要時,我再高價賣出。為富且仁、被世人奉為財神范蠡(公元前五三六年~前四四八年)也說,大旱的時候要買進船舶,洪澇的時候要買進車輛。

據《史記》記載,子貢「鬻(音玉,yù。賣)財於曹、魯之間」,他奔走於各國之間做生意,不辭辛勞地往返於各國從事貿易活動,誠信為本,極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事風格,使自己在經商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以至於生意越做越大。在司馬遷的筆下,古代的儒商,范蠡排首位,子貢排第二。

子貢奔走於各國之間做生意,以誠信為本,得到了很好的聲譽。(《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魯哀公十一年時,吳國要發兵遠襲齊國。子貢認為,吳國肯定會在全國強徵絲綿,以備軍隊禦寒之用,這樣國內就會緊缺絲棉;如果多買絲綿,到時候賣給吳國百姓,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於是他安排了很多人分頭到各地去採購絲綿,然後快車運往吳國。吳國的百姓正衣著單薄、倍受寒冷之苦,子貢採購的絲綿一到就被搶購一空。

以利濟世 散財贖人

人有了錢後會是甚麼樣?各形各色都有。寶馬香車、花天酒地、妻妾成群,自視高人一等,進而依附權勢,取得政治話語權,甚至想一手遮天,但最終結局悲慘。

西晉有個叫石崇的大富豪,奴僕無數,窮奢極侈,家裏的廁所蓋得像宮殿一樣金碧輝煌;在自家門口算起五十里,用高級的錦衣當成路障鋪排。炫富的石崇,五十二歲時就慘死,被誅連三代共十五口人,財產全部被沒收充公。

而子貢呢,時刻謹記孔子的教誨,以「溫、良、恭、儉、讓」 的傳統美德自律,克己揚人, 將「仁、禮、義」 的道德價值內置於心,在商言商、在政言政。他以儒興商,忠誠守信,以義取利,謀利有度,絕不欺詐。致富之後,他沒有為富不仁,而是以利濟世,經常散發家財,救濟困窘。

《呂氏春秋》中有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當時魯國有項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贖回來,之後贖金可以從國庫中得到補償。

子貢是個有愛心的富商,他知道有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就為他們贖身。他認為這是道義之事,也是分內之事,因此推讓不領國家的賠償。這樣的品行並非天生,而是自我修為的養成啊。

(待續)

【關聯文章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德行典範

【延伸閲讀】
謙虛是人生的一盞明燈
【正史嘉言】言而有信: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
聖王明君尊師重道 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金錢」這味藥材 怎麼服用才能長壽?(上)

【延伸閲讀・專輯】
兒童教育
青年學子修煉故事
珍惜人生
道德傳家
明慧兒童有聲書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9/3/尊師弘道-富而無驕-1--464894.html

(本文主圖説明:《宋人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