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欲不可縱: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

【正史嘉言】欲不可縱: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當今人們很看重及時行樂和所謂當下的幸福。而追求一時的快樂,甚至感官的刺激,往往留下的卻是長久的內心空虛,還有生活中各種各樣無時不在的痛苦與不幸,如:身體上的病痛,經濟上的匱乏,人際關係的苦惱,精神上的痛苦,慾望的無法滿足等等。

《二十四史》中收錄了許多古人智慧地面對物慾誘惑,氣量寬宏,防患於未然,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一起來看以下四則摘錄。

養心莫善於寡欲。

【譯文】修養內心的好辦法是減少慾望。

清朝的康熙皇帝,他貴為一國之尊,權力至高無上,但生活簡樸無華,絕不鋪張奢靡,給百姓留下了豐盈的福祉,為官吏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作為一個皇帝,他每天的飲食卻很簡單,他說:「朕每日進膳二次,此外不食別物。煙酒及檳榔等物,皆屬不用。」

中國歷代帝王們都想長生不老,千方百計、四面八方地尋找健康長壽、永生不死的藥物和妙方,但康熙並不如此。康熙四十年南巡時,有人進獻《煉丹養生秘書》,他對獻書者痛加斥責,拒不翻閱,擲還其書。

他說:「人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環之理,如晝如夜。」康熙反對神化自己,要過常人的生活,拒絕特殊的享受。他從來不吃補藥,也不要人給他按摩,認為保持健康,「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當他在六十歲時,嘴上添了幾根白鬍鬚。有人勸他服用「烏須藥」,他笑著拒絕,說:「自古以來,有幾個白鬚皇帝?朕如能鬚髮皓然,豈不為萬世之美談乎!」曠達中包含著幽默。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所常住的暢春園,「茅屋塗茨(音疵, cí,即用蘆葦、茅草蓋的房子),略無修飾。」確實較為簡陋。他睡的寢宮又如何呢?法國耶穌會教士張誠(他與康熙有過接觸)在他的日記中記述:「宣詔我們進入他(指康熙)平日宴息的寢宮,那裏既不富麗,也不堂皇。我們在那裏見到的一切陳設,都很樸素。」

有云:「康熙盛世,國富家足;處處歡歌,萬民享福。緣自聖主,節約簡樸。百代流芳,美德永駐!」

正是做到了《明史》所云:「養心莫善於寡欲。」

康熙反對神化自己,生活簡樸無華,拒絕特殊的享受。給百姓留下了豐盈的福祉,為官吏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康熙帝讀書像》,公有領域)

欲不可縱,漸不可長。

【譯文】不能聽任放縱欲望而成為無盡的貪婪,剛露頭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許其發展滋長。

《韓非子・喻老》中有個故事。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兩個人在街上碰見。曾子上下打量著子夏,問:「你一向疾病纏身,骨瘦嶙峋,怎麼最近胖了,精神狀態也好啦?」子夏得意地說:「我最近打了一個勝仗,心情愉快,所以發胖了。」

「此話怎講?」曾子不解地問。

「我在書房裏讀書,當讀了堯禹湯的道德仁義後,十分讚賞和羨慕,總是想做一個信守善道的人;可是走到街上看見世俗的榮華富貴,禁不起物慾的引誘,往往又想做一個待價而沽的哲人。這兩種念頭,日夜在我腦子裏打架,一時也得不到平息。所以,我以前茶飯不思,人也瘦了,落了一身病。」

「那現在誰戰勝了?」曾子問。

「先人的仁義道德戰勝了。所以你看,我就發福了!」子夏摸著自己的雙下巴說。

子夏因為道義戰勝富貴欲念,心情安定,所以胖了起來。後遂用「子夏肥」、「得道肥」來比喻道義制勝,心安理得。

其實,從古至今很多先賢聖人都能夠認識到,人的私慾是一種物質,而且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物質,它是導致人體疾病的最大因素。人越追求的時候,這種物質在體內積存得越多,人也就越容易得病。

一個人如果能夠戰勝自己的各種私心雜念,看淡世俗的榮華富貴,不受物慾的誘惑,在各種利益面前能夠做到隨其自然。那麼他就是順應了宇宙規律,他的物質身體也隨之而昇華、而改變,達到無病或很少得病的狀態。所以一個高尚的人不是沒有欲望,而是懂得節制和掌控自己的欲望。

正如《明史》所云:「欲不可縱,漸不可長。」

見微而知清濁。

【譯文】看到一些跡象就能知道人或事的優劣、善惡、高下等。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他的封地在延陵,人們特別尊重他,稱他為延陵季子。由於季札自幼聰明賢能,於是他的父王壽夢為了吳國的後世利益考慮,想把王位直接傳給季札,他的三個哥哥也意見一致,準備讓季札做吳國的第二十任國君。

但季札卻不同意,他認為他若那麼做是不仁的,堅決不接大位,壽夢沒辦法只好傳位給長子諸樊。諸樊以為季札可能因為自己非長子不好接大位,所以在父親的喪事辦好後,就秉承父王遺願,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認為這樣做很不義,堅決推辭。

可是季札名聲太好了,吳國的老百姓也擁護他,堅決要擁立他當國君,季札還是不接受,於是離開吳都,前往延陵躬耕種田去了。

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說:「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意思是說,季札真是仁義啊,我對他的敬仰真如長江大河綿綿不絕啊。他能夠通過一個微小的現象推斷出一個大道理,這是多麼博學篤志,氣量寬宏的一位君子啊。

正如《史記》中記載:「見微而知清濁。」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因為仁義,拒當國君。(公有領域)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危於無形。

【譯文】明白的人在事故發生前就有了預見,有智慧的人在危險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避開了。

據《資治通鑑》記載,有一次,唐太宗駕臨翠微殿,問侍臣:「自古以來的帝王雖然能夠平定中原,但不能讓戎、狄這些民族臣服。朕的才能不及古代的帝王,而成就卻比他們大,我自己不說其中原因,你們諸位請直率地說說。」群臣都說:「陛下的功德如天地,難以一語言明。」

唐太宗說:「不是這樣。朕之所以能達到這番成就,只是因為以下五點緣由。

自古以來的帝王大多妒嫉能力勝過自己的人,朕見到他人的優點,就好像看見自己的優點一樣;

人的行為能力沒有十全十美的,朕待人常常棄其短,取其長;

君主們見到賢才往往恨不得要放在自己的懷中,摒棄無能之輩則恨不得將其推入深淵,朕見到賢才則尊敬他,見到無能者則憐憫他,這樣賢才和無能者都各得其所;

君主們大多不喜歡正直直言之人,對他們或者暗中加害或者公開懲罰,沒有一個朝代不是這樣,朕自即位以來,正直之士滿朝比肩接踵,沒有一人因此受到過責罰;

自古以來帝王都以中原為貴,輕賤夷、狄族,但只有朕對他們都一視同仁,所以他們都像依靠父母那樣依靠我。」

其實,災禍大多隱藏在不易發現的地方,而突發在人的忽略之處。唐太宗能知曉此理,所以平時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

他包容了魏徵等人的犯顏直諫,宣揚別人的善言,目光高遠,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榮。

唐太宗就是這樣的智者,明白如何擺脫危險,避危於無形,防患於未然。

正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所云:「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危於無形。禍因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專輯】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以史為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0/《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2--3310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2/《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4--33105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6/《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8--331057.html
【神傳文化】康熙簡樸 百代流芳(圖)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4/19/152630.html
歷史故事:子夏胖了http://www.minghui-school.tw/school/article/2007/1/7/61490.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21/為甚麼要學習禮(2)-429672.html
【神傳文化】唐太宗「五事」治天下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5/15/154531.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