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二十四史》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包含了四千多年的歷史,歷時十九個世紀。閱讀《二十四史》名句能使人知曉道理,其思想內涵在當今都有極大助益。
機不可失!一起來看以下四則摘錄。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指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意指勸導人改過。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登牛山遊玩,向北眺望他的國都臨淄(音資, zī )城而流著淚說:「真美啊,我的國都!草木濃密茂盛,無奈我一天天衰老,終將死去,這可怎麼辦?假如自古以來人都不死,那該多好啊!」
跟在他身邊的臣子史孔和梁丘,聽了也流著淚說:「我們依靠您的賞賜,可以吃到粗糙的飯菜,可以乘坐簡陋的車子,尚且不想死,何況君主您呢?」
晏子獨自在旁邊笑著。齊景公擦掉眼淚,回頭望著晏子問:「我今天遊玩,心情悲傷,史孔和梁丘,都很能體貼我的心情而跟著哭泣,你卻獨自發笑,為甚麼呢?」
晏子回答說:「假如賢明的君主都能夠長生不死,那麼您的先人齊太公、齊桓公,都永遠擁有王位,您怎麼能夠像現在這樣即位為君呢?正是因為君主們輪流即位,又輪流退位,才能輪到您呀!現在您即位為君,卻想長坐不下、長生不死,這是不仁的表現。我看到不仁的君主您,又看到阿諛奉承甚至跟著流淚的兩位臣子,正是我獨自發笑的原因。」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慚愧,舉起酒杯,自罰自飲,然後又對史孔和梁丘兩個大臣,各罰兩杯。
人都會犯錯誤,說錯話或辦錯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錯並不可恥,但一定要願意面對過錯並且改正,才不會重蹈覆轍。有了錯誤而不知悔改,就真的會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了。
正如《漢書》中記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
【譯文】迷途知返,能夠醒悟過來往正道上走,離得道的日子就不遠了。「迷途知返」比喻犯了錯誤能夠覺察,願意改正。
清乾隆年間阿桂,歷任伊犁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他曾經奉命修築青龍岡的大壩,他的副將李榮吉認為施工進度太快,應緩慢施工以防止崩塌。阿桂斥責李榮吉阻撓施工,擾亂軍民,並且再次下令要加緊施工。
修築堤壩或圍堰時,人們把留在最後的缺口叫「龍口」,因此把大壩封口截流叫「大壩合龍」。到了大壩合龍的那天,文武百官都來向阿桂道賀,只有李榮吉不知去向。
阿桂於是派人去找李榮吉,李榮吉在大壩上向使者拜謝說:「您替我謝謝公相(即對官長的尊稱),現在大壩還不穩固,我不敢離開這裏去道賀啊!」說完便繼續在大壩上督促眾人追加土料加固大壩。
這樣持續了兩天,大壩最終還是崩塌了,阿桂半夜聽說壩塌後,立即飛馳趕到壩上,只見李榮吉已經被沖到水裏,阿桂急忙下令:「能救他上來的官升二等,兵吏賞千金。」
經過一番救援,李榮吉終於被救了上來,阿桂哭著為其脫去濕衣服,把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黑狐禮服給其披上取暖,過了很久,李榮吉才甦醒過來。阿桂誠懇地向他道歉,還向朝廷檢舉自己的過失,並且推薦李榮吉替代自己的職位。
見阿桂有過失,李榮吉沒有人云亦云地去阿諛奉承,而是在忠言勸諫無效的情況下,默默地盡力給予彌補。等到過失顯露出來,阿桂誠實不欺,以主將的身分虛心道歉,承認自己的過錯,並推舉在這方面勝於己的部下來代替自己,這兩人的器量令人佩服。
正如《魏書》中記載:「迷而知返,得道不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譯文】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身上的衣帽;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的興衰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對錯。
這經典名句記載於後晉劉昫(音許, xǔ)的《舊唐書・魏徵列傳》,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悼念敢言忠臣魏徵之死。
唐初,大臣魏徵能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甚至上疏數十,直陳皇帝之過。唐太宗也因為能聽進與善取各種獻議,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歎地對羣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而出自北宋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魏徵》則記載:「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講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
中華文明經歷幾千年,先人們記錄了文明中的諸多對錯,為後世留下了他們的經驗及為人處世之道,讓後人有了借鑑及判斷能力。這就是以史為鑑的價值!
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能思其所以亂,則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則存矣。
【譯文】能思考發生危難的原因,才能夠保持平安;能思考發生禍亂的原因,才能夠保持太平;能思考導致滅亡的原因,才能夠保持長存。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英明能幹,重用賢臣,整頓吏治,這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大意是,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谷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
然而這也導致了唐玄宗晚年的自大和驕狂,越來越愛聽阿諛逢迎之詞,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奸臣;朝廷也安於現狀,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氛圍之中,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盛世輝煌不再。
而這安史之亂,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如此盛世之下,缺乏那種居安思危的警惕性,也喪失大唐王朝開明的納諫之風,心態不再端正,飄飄然的結果就是危機爆發。
縱觀賢才得失與國家安危的歷史,不管任何時局,只要以才自恃、缺德妄行、親小人而遠賢人,等待他們的只會是自取滅亡,因為無德乃人之大患。
以史為鑑,以人為鑑,只有注重修身,居安思危,明辨是非,擇善而從,才能政通民和、為民造福,為後世稱頌。
正如《新唐書》中記載:「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能思其所以亂,則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則存矣。」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閱讀】
【以史為鑑】聖王明君虛心納諫 聞過則喜
【延伸閲讀・專輯】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顏氏家訓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3/《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5--3310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6--331055.html
【傳統文化】古代君臣的風範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0/13/112012.html
【傳統文化】見錯彌補 知錯勇改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1/13/141947.html
【神傳文化】得賢則安 失賢則亂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9/10/162409.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