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人們常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形容人的氣度博大寬宏,歷代的聖賢都把寬恕忍讓視為一種難得的品格。
《尚書》有云:「有容,德乃大。」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唐《五臣注文選》:「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寬容和忍讓並非軟弱和怯懦,而是克制和大度,是一種高尚的品格。
在古人看來,「忍」是修身和成就大業的必備素質。古往今來,真正的強者,無不能忍。一起來看以下的故事。
【聽文章】
王藍田「面壁忍辱」
《世說新語》中有個〈王藍田忿食雞子〉的故事。
東晉王述,少年喪父,襲爵藍田侯,人稱王藍田,官至尚書令、散騎常侍。王藍田性子急躁易怒,曾經有一次吃雞蛋,他用筷子刺卻沒刺中,便大怒將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轉,他接著從席上下來用鞋踩,又沒有成功。他極為惱怒,又從地上拾取雞蛋放入口中,咬碎了再吐出來。
這事傳出去後,招致王羲之譏嘲,因為王藍田這種急躁性格,與魏晉名士所追求的雍容優雅風度,相去甚遠。於是王藍田向內自省,並時時約束自己,特別是他漸居顯要官職後,變得柔和克制,常以柔和之道治事。並且侍母至孝,安於貧困,節儉持家。
有一次,性情粗暴的謝奕因事怨恨王藍田,用盡惡言罵他。但王藍田僅僅面壁而不發一言,直到謝奕謾罵夠離去,他才回到座位上。當時人們稱讚他有涵養。這件事之後,同僚們對其評價很高,稱其「清貞簡貴」。
一個曾經生起氣來連雞蛋都不放過的人,竟然能「面壁忍辱」,實在令人佩服。王藍田培養出的子女也個個優秀,他兒子王坦之更是位極人臣。元代學者吳亮與許名奎所著《忍經・勸忍百箴》中曰:「忍百忍者,百福之源」。誠哉斯言!
婁師德勸弟「唾面自乾」
《資治通鑑》中說:「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
唐朝婁師德,曾任監察御史、宰相等職。有一次,婁師德和內史李昭德一起上朝。因婁師德身體肥胖,走得慢,李昭德好幾次停下來等他,他還是趕不上。李昭德生氣罵他是田舍漢(鄉巴佬)。婁師德聽了也不發火,笑道:「師德我不是田舍漢,還有誰是呢?」
婁師德還有個「唾面自乾」的故事。他的弟弟升為刺史,將要啟程上任,他對弟弟說:「我少有才德,卻位居宰相。你現在又任刺史,得到過分的恩惠,將被人嫉妒。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
他的弟弟跪下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也不說甚麼,自己把口水擦去就是了,不讓兄長替我擔憂。」
婁師德說:「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唉,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對你發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是厭惡別人的唾沫,抵觸人家的憤怒。這將使人家就更加發怒。應該是讓唾沫不擦自乾。怎麼樣?」他弟弟會心地笑了。
「魏善人」被誣盜銀不辯
清朝常州人魏廉訪的父親,樂善好施,精通醫術。上門求醫的人,不論貧富,魏老先生都盡心治療,不圖回謝;對十分貧困的病人,不收費用反而贈錢送藥;遇到遠鄉來求醫的人,一定先讓來人喝點粥或吃些餅,吃完,才開始診脈。
魏老先生說:「這是因為走了遠路,加上飢餓,血脈多有紊亂。我讓他們先吃點東西,稍稍休息一下,脈才能安定下來。我哪裏是想要行善積德,只是要用這種辦法來顯示我醫術的神妙!」他行善所藉口的托辭,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請往一病人家中治病。事後,病人發現藏在枕頭下的十兩銀子不見了。他的兒子聽了讒言,懷疑是老先生拿了,就到老先生家說:「有樁疑難事,想問先生。怕先生見怪,不敢說。」老先生說:「你說吧,不責怪你!」病人的兒子才以實相告。
老先生把他請進密室,說:「確有此事,我是想暫時拿去以應急需,原打算明天複診時如數偷偷還回去。今天既然你問起了,可以馬上拿回去。請你千萬不要向外人說!」馬上如數給了他。
因為這件事,對老先生的誹謗議論之聲四起。老先生聽到之後,神態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癒。清理打掃床鋪時,在床墊下找到了銀子,才大驚而後悔說:「東西並沒有丟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長者,這該怎麼辦!應該馬上去先生家,當著眾人面把錢還給他,不能再讓他蒙不白之冤!」
於是父子倆一道來到老先生寓所,手奉燃香跪在門前,羞愧地說:「以前丟失的銀子,沒有丟,我們錯怪長者了,真是該死。今天來交還先生所給的銀子,小子無知,任憑先生打罵!」魏老先生笑著把他們扶起來,說:「這有甚麼關係?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兒子問老先生:「那天我污罪長者,為甚麼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解釋呢?」
老先生笑著說:「你父親與我是鄉親鄰里,我素來知道他勤儉惜財。正在病中,聽說丟了十兩銀子,病情一定會加重,甚至會一病不起。因此我寧願受點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親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轉喜,病自然會好起來!」
聽到這裏,父子兩人都雙膝跪地,叩頭不止,說:「感謝先生厚德,不顧自己名聲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願來世作犬馬以報大恩!」老先生把父子二人請進家去,設酒款待,盡歡而散。
從此,「魏善人」的名聲就傳開了。
能夠受污不辯,在眾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而不動心,已經是難得了。但魏老先生此時心裏想的卻是誣蔑他的人的病情,不惜自己名聲掃地,背負盜賊罵名,而希望對方病情緩解。當對方感恩戴德時,自己卻謙遜有加,絲毫沒有趾高氣揚的神態,只當作是做人的本分、理所應當的。
自古有「德為福壽之本」、「仁者壽」的說法。行善積德、一心為人的魏老先生福報連連,而且福澤後代,其兒子魏廉訪高中進士後,又做了某省的臬台(即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在老先生八十大壽時,多次受皇上誥封,他的孫子也都顯貴。當時的人都說,上天對善人的施報,的確不假啊!
結語
清儒者曾國藩說的好:「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
而「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當年忍辱負重,成就了《史記》一書;漢朝將軍韓信當年忍胯下之辱,不為眼前的小事魯莽行事,是一個有著大忍之心的人、能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人,而成就了日後的功業。可見忍辱謙讓並非懦弱,是有大勇之心,是意志堅強的體現。
古人說:「必須能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觸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別人難及的事業功名。」
當今常在報章上看到的社會新聞,總是有人因一時的衝動、控制不了脾氣,而釀成大禍造成生命中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宋朝理學家尹和靖曾經說道:「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延伸閲讀】
忍的不同境界
兩個現代媳婦忍辱解難題
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如何平心靜氣解決問題?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道德傳家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傳統故事廣播
以史為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8/6/面壁忍辱-463825.html
【傳統文化】寬容仁厚 聲名顯赫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0/4/11121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0/18/【傳統文化】受污不辯-忍辱修德-112220.html
(本文主圖:《 宋人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