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古雲綜合編輯】千百年來,月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眾多的詠月詩作中,創作最多的非詩仙李白莫屬。對於明月的寄懷與歌詠,貫穿了詩人的一生。
據統計,李白詠月的詩篇有三百四十首,在其全部詩作中所占比例約為三分之一。一起來欣賞李白詠月詩中的代表作。
(接前文)
《靜夜思》 ― 望月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賞析】《靜夜思》是李白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千古名篇。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寫作時間是公元七二六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大約25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他的另一首詩《秋夕旅懷》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靜夜思》自八世紀問世以來,幾乎每一本唐詩詩集都會收錄。
這首詩在不同朝代、不同編者之手,詩句用字在首句第三個字(或「明」或「看」)和第三句第四個字(或「明」或「山」)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是明朝版本。宋朝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從字面上,表達了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深深懷念之情;用平淡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信手拈來,沒有任何造作之痕,無怪後人讚為「妙絕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鄉,回家鄉便無煩惱而即得幸福?
詩人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間名、利、情,何處是歸宿?一輪明月,從古到今,一日不離,當空臨照,永恆的皎潔、純淨,那豈不就是詩人寄懷的美好境界嗎?
李白被稱為詩仙、謫仙,其之所以先「舉頭望明月」然後「低頭思故鄉」,即是聖潔的上天才是其心靈、精神的故鄉,舉頭望之,低頭思之。千古以來,多少世人吟誦此詩,當內心深處返本歸真之本性被觸動,雖不能了然悟道,卻無名欣悅,這或許是《靜夜思》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真正原因。
《把酒問月》― 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賞析】詩人開篇即提出一個人類永恆的疑問,「青天有月來幾時?」天上的月亮是什麼時候有的?人世間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對於遙遠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會靜心遙望,求索宇宙時空的奧祕?
人生短暫,但明月長存,古往今來,人事易逝,而月宮中玉兔、嫦娥等神仙依然還在。把酒吟詩,詩人與明月長相共守。
月亮自古以來即代表聖潔、理想、精神和仙界,無論人世如何滄桑變化,興衰起伏,掛在天邊的明月,卻不曾私照任何一個角落,不曾對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別。
《把酒問月》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與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輝映,照亮永恆,啟迪世人嚮往崇高、蕩盡世俗污穢、最終返本歸真。
從公元七二五年,至七四二年之間,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江夏、洛陽、太原等地。後又遊歷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訪仙問道,群賢畢至,留下了包括《把酒問月》在内的眾多美好的詩篇。
天寶元年(七四二年),李白奉詔進宮,唐玄宗為詩仙超凡入勝的才華打動,尊李白為翰林。公元七四四年,李白在長安城寫下了《月下獨酌》,這是李白詠月的另一千古名篇。
《月下獨酌》― 舞月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在月下,李白以月影為伴,酣飲歌舞。詩人以明月為可對談、可相伴朋友,儘管月不解飲、影徒隨身,然而詩人卻視明月為知已,表達超然物外的神思。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如此──生來相聚,死而別離。
李白在《擬古十二首 其九》中寫到,「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生命的終結不過是新的開始,在天地之間有的人來有的去,不過是一場輪迴而已。詩人借明月抒懷,揭示出生命永恆的大道真義:「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從《靜夜思》到《把酒問月》,至《月下獨酌》,詩人從遠望、問月,到與月相舞,展現了精神境界的昇華過程。
從離開長安,到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爆發安史之亂,李白一直處於到處遊歷中,雖漂泊不定,然其志彌堅,以詩明志,撻惡扶正,不懼權貴。
上元三年(公元七六二年),詩人當時六十一歲,在當塗小住,寫下最後一首詠月詩歌。
《九日龍山飲》― 酒仙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大意】逐臣:李白,在安史之亂中,李白報國心切,做了永王幕僚,結果反被其累,遭放逐。
風落帽:龍山上有著名的落帽台遺蹟。東晉時期,大將軍桓溫在重陽佳節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其中。席間一陣山風吹過來。吹落了孟嘉頭上戴的帽子,他卻渾然不知,依然風度翩翩。桓溫湊趣命孫盛作文戲弄孟嘉。
誰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對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無不驚佩其才思敏捷。氣質不凡。後世每用「落帽龍山」描述人風度之倜儻閒雅。
【賞析】九月九日重陽節,李白在龍山(今湖北江陵西北)飲酒,菊花各處盛開,無論詩人去到哪裏,都看到朵朵綻放的黃花向他微笑。
醉裏看「風落帽」遺址(龍山上有著名落帽台遺蹟),追思古人瀟灑;明月下暢飲,觀賞月中仙子翩翩起舞。
全詩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為全文核心,留下一幅詩人與月宮仙子共舞的畫面,仿佛道家修煉者莊子的夢蝶:一天莊子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之後他發現自己還是莊子,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變成莊子的蝴蝶?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
究竟在人世中被流放的李白是真實的自己?或是那象徵太白金星的神,月中仙宮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自己?而月宮仙子是否早知李白將離開人世間,而迫不及待地前來迎接,想把他留在月宮呢?
道家的思想中,認為人來世間只是來住店,人間的名利與恩怨情仇只是一場空。李白是修道之人,詩中也隱現了他期望遠離塵世的心意,他知道天上伴隨皎潔明月的宮殿,有那飛天起舞的仙子,那才是他的嚮往。而今生的被貶逐,只需旁觀笑對,如那風吹帽落,何必憂心,一切只是如夢一場。
結語
月亮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意象,月兔、嫦娥、桂子是他的常客,他筆下之月亮千姿百態: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有「秋山綠蘿中,今夕為誰明」等等,他對月之鍾愛也可謂天下無雙。
千百年來,人們詠月、賞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諦,渴望回歸美好、善良和永恆。
李白筆下的明月,有如一面徹照世間的鏡子,又如打開宇宙、時空的一扇窗戶,讓後人每每看到月亮,都會想到那些美好的詩句,心中生出光明、希望和感悟。
(待續)
【關聯文章】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中秋話月
【延伸閱讀】
古代修煉文化留給人的啟示
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陶淵明
【月球之謎】為何桂子月中落?為何它是宇宙飛船?
月亮的傳說——地球的守護神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12/15/李白詠月-返本歸真--追尋生命真義(一)-43446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12/21/李白詠月-返本歸真--追尋生命真義(二)-43446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1/5/ -250527p.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2/27/ -250536.html
(本文主圖: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