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2) 蜀中尋隱之旅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2) 蜀中尋隱之旅

【明慧之窗記者古雲綜合編輯】很多人都記得賈島的詩《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崇敬的心,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

李白的尋隱之旅又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

(接前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意濃的五言律詩: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大意】水聲與犬吠交織,桃花掛滿露水。林間深處時而見到麋鹿出沒,到溪邊時已是正午,卻沒聽到鐘聲。野竹間淡淡的雲氣繚繞,翠綠的山峰上飛瀑傾瀉。沒人知道道士去了哪裏,我只能惆悵地倚在兩三棵松樹旁。

明 李流芳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詩》。(公有領域)

【賞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因山勢高峻、直插雲天而得名。據專家考定,寫作此詩的時候李白還不到二十歲。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美麗眩目。詩人緣溪而行穿林進山。

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選擇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遠離凡塵的。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轉為桃花做了特寫之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時見鹿」雖是人和動物的動態,卻是對深林幽靜的表述。

正午時分,沒有鐘聲,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疑似方外,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也在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寫道士不在道觀,使詩題中的「訪而不遇」開始展現。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見詩人離道觀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觀前,道士不在,唯見與青山霧靄融合在一起的綠竹、掛在碧峰上的飛瀑。

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流動的白色飛泉與靜止的翠綠山峰相映成趣。這兩句寫景,既可看出道觀所處環境的淡泊與高潔,又可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作者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迴,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李白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登峨眉山》

李白在四川讀書遊學時,曾在唐玄宗開元八、九年(七二零、七二一年)間登上了峨眉山,並留下了這首著名的《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賞析】古蜀國,今四川,群山綿綿,猶如仙山,其中最秀美的算是峨眉山,周遊登覽上絕頂,奇特山景無法一一窮究。「絕怪」指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險怪,陰晴變化,景象萬千。「安可悉」極言峨眉山深邃,林泉勝跡,難以盡覓。

第二段「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寫峨眉山之高峻磅礡,秀麗無儔,奇光異彩,分列雜陳。讓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頓入清境,彷彿置身於圖畫之中。「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進一步寫登山以後的感受。言登臨峨眉山,沉浸於丹霞翠靄之間,心與天和,似能參天地之奧秘,賞宇宙之奇觀,得到了仙家的錦囊之術。

第三段「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接著描述詩人在這樣的山光掩映,雲霞飄拂的景象下面,歡快無極。弄瓊簫於雲霄,響徹群峰;彈寶瑟於石上,聲動林泉。怡情於物外,乃得償平生之夙願。「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說明詩人早已絕情榮利,不慕紛華,在漫遊峨眉、飽覽山光之際,快慰平生,歡情已償。

末段前二句「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雲煙萬態,晴光霞影,呈於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頂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現於雲影光環之間,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塵世百慮因而滌盡。末二句「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騎羊子」,指峨眉山傳說中的仙人葛由,傳說他騎著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詩人說:假如得遇騎羊子葛由,亦當與之攜手仙去,上凌白日,辭謝人間。

《峨眉山月歌》

李白24歲初離蜀地時,曾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峨眉山月歌》。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大約作於七二五年(開元十三年)以前。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下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大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着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賞析】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裏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

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藝術形像貫穿全詩,使全詩充滿了詩人江行的體驗和思鄉之情。

絕句因為字數少,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有難度,而李白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可謂到了自由駕馭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個,佔十二字,江蘇明清著名詩人王麟洲說李白這首詩「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蜀中時期的李白──遊仙問道

李白十五歲左右文章寫得已很出色,並且開始學習擊劍。二十歲時,當時著名的文章家蘇颋(音挺,tǐng)到蜀中做地方官,看到李白的作品,曾大加稱賞,認為如能再好好用功,將來的成就一定很大。

蜀中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有奇險雄偉的山川,又有平衍秀麗的原野。李白在青年時代即已遊歷了蜀地的不少名勝古蹟。他很早就受到盛行於唐代的道教的影響,多同道士交往。

廣泛的學習、遊歷和社會交往,開闊了青年詩人的胸懷。一方面,李白自幼就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常常以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等自比,自稱其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即要效法管仲、晏嬰一類在政治上有顯赫成就的人物,輔佐帝王,使國家強盛,社會安定。

另一方面,李白由於早年就信仰當時很盛行的道教,在蜀中即已喜愛棲隱山林,求仙訪道。入世則要做君主的輔弼,出世則要做超凡的神仙,這就是李白的人生觀的一條主線。

李白定居蜀中時期的詩作,留傳下來的很少,包括本文品讀的三首在内,可以考定的不到十首。這些詩篇顯示了詩人的才華,也顯現了其遊仙出世的人生境界。

(待續)

【關聯文章】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延伸閲讀】
古詩中的雲 — 神遊烟霞深處領悟超凡之美
五千華夏文明的點睛之筆:琴棋書畫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2/25/唐朝詩人李白及其詩歌欣賞(3)-25052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2/31/唐朝詩人李白及其詩歌欣賞(4)-25052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5/27/文史漫談-蜀中時期的李白──遊仙問道-241327.html

(本文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