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勝(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喜氣洋溢的黃曆新年又將來臨,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在過年期間結婚也是喜上加喜。
古人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三書六禮,現代中國絕大多數人已經不知道甚麼是「三書六禮」了。一起來了解一下。
【聽文章】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禮儀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是人們在婚姻嫁娶時,舉行婚禮所必須要遵循的原則。無論是皇家顯貴,還是布衣百姓,都按照這個原則去對待人生大事。
古今婚禮意義有所不同
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儀,而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
透過完整的傳統婚禮,使得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並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這些與現代相似。而現代還多一個程序,要透過登記以取得法律上的配偶身分。
傳統婚禮在古時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媒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還將影響這個婚姻將來是否美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對青年男女走入婚禮殿堂的前提條件是怎樣呢?
婚禮前的步驟
《禮記・昏義》中記載:「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人認為結婚的終極目的就是傳宗接代。因此,必須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詩經》有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孟子》中也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時一對男女的結合若沒有得到父母同意和媒人的說合,是不被社會所認可和重視的。
一、父母之命
父母之命是決定能否娶這位女子的第一道指令,父母都同意了才可以娶親。很多人懷疑古時父母之命是否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事實是如此,在《禮記・內則》裏記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二、媒妁之言
在古語中,媒妁為謀酌,「謀也,謀合二姓者也;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就是考察男女雙方是否可以婚配的中間人。
《史記》中有段文字:「女不取媒而自嫁,非吾種也。污吾世。」這句話是戰國時期莒太史敫所說。他的女兒沒有經過媒妁之言就私自嫁給了當時正在逃亡的齊國太子法章,儘管後來法章回到齊國成了齊襄王,莒太史的女兒也順理成章成為王后,但莒太史始終不認可女兒沒有媒妁之言的婚姻,寧願與其脫離父女關係,也不因為女兒是皇后而托大借光。
這樣看來,媒妁之言得以存在的真正作用,是聯繫兩個氏族的利益,使得雙方利益的聯繫公開化和合理化。缺少了媒妁之言的姻親,也就少了一份「合情合理」,必會受到質疑和反對。當然,媒妁之言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磨合和緩衝,即使雙方不能達成婚姻共識,也不至於成為仇敵。
媒妁是處理婚姻的官方機構
從西周開始,媒妁(音碩)就已經是合法的官方機構,主要職能是「掌萬民之判合」,處理民間的婚姻問題,因此這個機構被稱為「媒氏」。到了南宋,媒妁不僅為民間草根提供婚姻服務,還掌握著皇室的婚姻大事,專門為皇室服務的媒人叫做「官媒」。
而在元朝,媒人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角色。元朝政府規定「令各處官司使媒人通曉不應成婚之例,仍取本管不違甘結文狀,以塞起訟之源。」也就是說,各地媒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培訓,了解當朝政府關於婚姻方面的禁令和寬容,而且媒人需要向當地政府上交一份不介紹違法婚姻的保證書,以免導致法律糾紛。
這樣一來,婚姻有了政府的法律監管,相比從前只是舉辦民間儀式的制度而言,先進了許多。後來媒人法律化的制度一直持續到明清。到民國,就開始進入「婚姻法」的時代了。
在雙方父母的首肯和媒妁的努力工作下,婚姻的基礎階段完成了。
三書六禮是婚禮的實質階段
從西周婚禮儀式形成以來,三書六禮就成為古往今來的儀式經典,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民俗文化。三書和六禮在「親迎」之前是穿插進行的。
「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可說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分別指:
聘書:即訂親的文書,算是訂婚契約。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的書柬。
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上面列明禮物的數量和名稱。
迎書:即迎娶新娘的文書。在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是結婚過程的六個禮法,分別指:納採、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禮是整個婚禮儀式的中心,也是婚姻合法化的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一、納採
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的要求,女方同意後,男方就要向女方行納採之禮,將大約多達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
一般而言,男方送出的納採禮物中會有一雙活雁。大雁冷時南飛,暖時北歸,被視為順應了天地間的陰陽之道。而且大雁對配偶忠貞不渝,一隻死後,另一隻就會孤獨終老。納採送雁,就是表達順應陰陽自然、對婚姻忠貞不二的美好心願。
二、問名
其實問的不是女方的名字,而是生辰八字。需要女方八字與男方相合,才可以成婚。
三、納吉
相當於訂婚的環節。男方會選擇一個吉日,將問名之後的吉利結果告知女方,並親自拿著禮物到女家簽訂婚約。這時的禮物多是一些首飾、器物、綢緞等,並正式奉上聘書,表示不久的將來正式迎娶女方。
四、納徵
「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徵」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後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方選擇一個吉日,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家;完成納徵儀式後,婚約便正式定立。
女方要退回聘禮中的一部分,或是重新買禮物送給男方,又或者是送出女方親自為男方裁製的衣衫鞋襪。聘禮和回禮的數量通常為八樣,也多有著吉祥如意的名稱。
五、請期
就是男方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準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後,便可確定婚期。中國對吉日向來十分考究,婚喪嫁娶都要挑選吉利順遂的日子。推算吉日主要是避開一些大凶之日,甚至還要避開一些不吉的年份。這個環節雖然不複雜,卻十分有趣。
六、親迎
或稱迎親,這是最熱鬧也是最繁雜的程序。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要馭車至新娘家中,偕同媒人、親友迎娶新娘,拜見女方父母有及所有的親戚。
新娘上車之前,新郎要繞著車馬轉三圈,然後先行回府,新娘由親人陪伴在後跟隨。新娘送親的車馬都是女方自備,成婚三個月後再由男方親自送回,被稱做「反馬」。新郎將新娘來時所坐車的駕車馬匹解下,送還給岳家,以示不會讓妻子回娘家——不會休掉她。
婚禮中的拜堂、交杯酒
古代婚禮中的交拜禮都是在堂室舉行,故稱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拜天地代表對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對孝道的體現;夫妻對拜代表夫妻相敬如賓。拜堂之後,即正式結為夫妻。
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儀式後,便送入洞房。夫妻在洞房中要喝合巹酒,巹是指把匏(葫蘆)一剖為二瓢,以線將兩瓢之柄相連,象徵夫婦一體,永不分離;然後夫妻雙方一人一半,以苦葫蘆盛載甘酒,象徵新人同甘共苦。
後世改用杯盞,稱為「交杯酒」,但這裏的「交杯」是指交換杯子,而非「交臂酒」。男方喝完後要將酒杯倒著放,表示男尊女卑、順應陰陽,象徵新人百年好合。
結語
「三書六禮」可說是中華文明的積澱,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幾千年,其根本原因是這個習俗的文明和理性。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六禮便逐漸縮減,北宋變成四禮,南宋則變成三禮,並一直沿用到明清。
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古老而文明的禮儀有很多程序被捨棄了,其實也是捨棄了中華文明深邃內涵的精髓。長此以往,使得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和尊重程度大為降低。
人心不古,遊戲婚姻、婚外戀、包二奶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未婚同居、頻頻墮胎,卻不以為恥,竟為常態。不道德的婚姻比比皆是,最終導致離婚率持續攀升,居高不下,這與否定文化傳統有極大的關係。
【延伸閲讀】
她不再苦撐婚姻 卻迎來首個與先生共度的情人節
【聽文章】從主婦到教授 她們都有婚姻幸福的密碼
「八零後」婚姻瀕臨破裂 如何破鏡重圓
西方輪迴研究漫筆(2)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幸福家庭系列(14)堅持不「休妻」的大丈夫 等來了圓滿的家
【兔年吉祥】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一) 元宵節詩話、五福怎樣臨門、「過大年」不是「春節」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二) 中華茶文化淺説、《防疫養生歌》、艱辛之年如何過?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三) 新年話「福」、琴棋書畫、漫談「臘八」的由來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3/12/中華傳統婚禮──「三書六禮」-254113.html
(本文主圖來源: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