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文化長廊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7) 《將進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劍和酒都是古代道家修煉中常見的。除了愛劍之外,李白的好酒也是出名的。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聽文章】古代國君如何逢凶化吉
近年來全世界天災人禍不斷,古人相信天災是對執政者的一個警訊,因此都以敬畏審慎的態度面對天災地禍,一旦出現異常的天象,就會更加要求自己重德行善。敬天畏神的帝王留下盛世,不重德行的帝王斷送王朝,做人做事真得要為善積德才是正道。
【以史為鑑】拓拔燾的悔恨與柴榮的毒瘡
翻開悠長的中國歷史,五千年來幾經改朝換代,中土神州這個舞台上,多少千古風流人物粉墨登場,為我們演繹了無數精彩絕倫的人生故事。您是否也曾好奇:為何有的朝代國祚綿延,國泰民安;有的時代則戰火頻仍,民不聊生?
【正史嘉言】安貧樂道:尋道學道人生至樂
歷史上許多有德之士如:顏回、原憲、陶淵明等人都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羅倫為了守節甚至放棄趕考。為甚麼他們認為這樣做,比追名逐利來得有意義?如果從傳統文化中去找答案,不難發現無論哪一家的學說,都把「得道」視為人生最高目標,把尋道、學道視為最大的快樂。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6) 暢遊天外仙境
李白的詩歌是充滿道性和仙境景觀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其中一篇絕世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又名《別東魯諸公》,七言古詩。45歲的李白在這首詩中唱出了「古來萬事東流水」,體現出他對人生、宇宙的豁達認識。
【正史嘉言】順從天理: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唐太宗面對蝗災,當感到束手無策時,為甚麼要生吃蝗蟲?我們常聽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哪些事情可以證實這些話所言不虛?一起來看看這些故事,看完之後或許你也會覺得:從此以後真的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5) 直掛雲帆濟滄海
公元七四二年(天寶元年),42歲時的李白,得唐玄宗召入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即被玄宗「賜金放還」。中年李白寫下了《行路難》三首 。其中的名句傳頌千古,激勵了無數世人逆境中重燃生命希望。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4) 蜀道之難 志在青天
李白初到長安,將《蜀道難》拿給賀知章欣賞,賀知章多次讚歎李白「簡直是天上太白星的化身!」這首詩中豐富傳神的畫面、奔放豪邁的語言,可讓我們盡情領略「詩仙」李白的風貌和特質。
敬天知命超然物外的蘇東坡
在中國畫藝術中,往往以山水為主體,宏大高遠,而人很渺小,體現了古人對宇宙造化的敬畏之心,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體,只有主宰著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才應是世人敬畏的根本。蘇軾被流放了三次,為官之路如此坎坷、生活對他如此殘酷,但他為何能夠一直樂觀看待,坦然對待?是不是他已經體悟到宇宙的奧祕。
【聽文章】判耶穌死刑的人 後來怎麼了?
我們都知道耶穌(Jesus)為了世人得救,在猶太人的逾越節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判耶穌死刑的人是誰,他最後又得到什麼樣的報應呢?一起來看一看那人的故事。
← 上一頁
頁 19 / 35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從韭菜到人礦
神韻光耀台灣 動盪中找到安定的力量
「穀雨」節氣 雨生百穀
【聽文章】日本人:我們為甚麼做神韻義工
羅馬迎真善忍美展 觀眾:精神內涵極具價值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