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德行典範
清朝徐上舍一家行大善 得到意外回報
清朝時,山陰有一位徐上舍(上舍,明清時期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生的別稱),任蘇州總領,年過四十還膝下無子。可是,他的母親卻說徐上舍不愁沒有兒子。一起來看徐母為甚麽如此樂觀。
《三國風雲》第1集:以德化人 — 王烈讓百姓遠惡行善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百姓自危,賢者辟世。但卻有這樣一位賢士,以個人行為感化鄉里,保一方安寧,受人敬重。這名三國風雲人物是誰?讓我們一探究竟!
【聽文章】【以史為鑑】善化人心 盜亦有道
自古以來,有人心存善念,即使面對小偷也是寬容對待,甚至贈金幫助解決困難。如此不僅給自己帶來好運,也為兒孫造福積福。宋人于令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有人因行善獲上天護佑,盜賊都不敢上門,真是符合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說法。一起來看古籍中記載的幾個善化人心、盜亦有道故事。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2) 以仁為本 子貢縱橫政商
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支柱,主要精髓在仁、禮和中庸三個方面,為人誠厚寬容、處事考慮他人。能在政界與商界游刃有餘,春秋時代的子貢就是是孔子的弟子中學以致用的典範,成就了仁愛、誠信、善謀的中華儒商。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1) 孔子周遊列國 儒商子貢出資
孔子為甚麼有財力周遊列國十四年?是誰出的錢?贊助者就是他的學生子貢。一般人認為無奸不成商,子貢學的是仁義之說,宅心仁厚且樂於助人的經商之道,卻能富可敵國。儒商和奸商有何區別?我們來看看。
如何為人處事?孔子以德教化 後世譽為萬世師表
孔子一生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他重視教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後世譽為「萬世師表」。我們回顧幾則古籍中記載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孔子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導。
【聽文章】古人信守婚姻承諾 恪守貞義三十年
清朝程、劉二人的父親為稚齡兒女定下婚姻之約,兩人素未謀面,又音訊不通,在生死不知的情況下,彼此矢志貞潔、守義,三十多年如一日。最終上天庇佑善人,在顛沛流離之後,為之成就「天作之合」。一起來看古人信守婚姻承諾的故事。
孫思邈的靈丹妙藥:以德養性 以德養身
孫思邈經歷了三個朝代,一生只願修身養道,濟助蒼生,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傳説。太宗見他仙風道骨,容顏年輕,感歎道,像廣成子這樣的神仙原來世上竟是有的。相傳他活到141歲時才仙遊。一起來看孫思邈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和傳奇故事。
善良的社會風氣如何形成?
西方哲人柏拉圖說:「善行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人們的善心行善,對個人、社會與世界都是有助益的,並會形成一種善的循環。隋朝官員辛公義及宋朝官員陳堯佐,他們的善心對官場和民間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值得當今為官者仿效。
廉潔公正一心為民 康熙盛世中的好官
傳統文化經典所載及的賢官,都是敬天道、守良知、操行剛正之人,而且多半有以天下蒼生福祉為己任的胸懷。清朝康熙皇帝主政期間,有三個官吏治理政事以百姓為先,不但為人稱道,也獲得重用升官。可見明君之下好官輩出,成就治世必須君臣都得重德行善。
← 上一頁
頁 2 / 5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在奧克蘭市中心學煉法輪功 遊客:非常放鬆平靜
【明慧視頻】《天地蒼生》(第三零三期)
兒童故事廣播: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明慧視頻】神韻重返紐約 數十位政要褒獎致賀
《國有器官》日本東京上映 揭露中共活摘罪行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