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首頁
>
古往今來
>
傳統正見
|
紅禍瀰漫
|
文化長廊
|
古往今來
淺談古今服飾之變遷
2025-08-15
從堯舜禹夏商周到公元二零二五年,人們對美麗服飾的嚮往與追求從未停止過。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內涵,締造了不同的服飾之美。而如今的服飾,真的美嗎?
民謠:天荒荒 地荒荒
2025-08-15
天荒荒,地荒荒,當今社會太荒唐……誰能逃出天地劫?
【聽文章】明智的石匠
2025-08-10
宋朝蔡京是與秦檜齊名的巨奸,他用刻石碑《元祐黨籍碑》的方式打擊異己樹立威權,並下令全國各州縣官府復刻此碑。此舉引起了當時許多有良知人士的反對,包括一位名叫李仲寧的石匠。
【聽文章】為傳統漢字殞命的悲壯文人 —— 陳夢家
2025-08-7
他曾是亂世才子,浪漫詩人,後又成為古文字、考古學大師。因文字成名的他,卻因文字獲罪,與他守護的傳統漢字,一同亡於中共當權者之手。
梧桐報秋——「立秋」習俗與養生心法
2025-08-5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預示秋季即將來臨,今年從八月七日開始。立秋後暑去涼來,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人們如能掌握氣候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身,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對增進健康大有益處。
【聽文章】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衷少爭 謙德少妒
2025-08-3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古人觀察到這種自然現象,認為做人也必須謙虛才能持盈保泰,才能避免招來禍端。一起來看兩個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謙讓故事。
【聽文章】【醫山夜話】中醫如何治療「多重人格障礙症」
2025-07-31
處在緊張忙碌的現代社會,心理壓力的失衡,無形中在身體內埋下一顆影響精神健康的種子。中醫師玉琳講述了自己行醫中遇到的一個多重性格病人的真實故事。
古人修忍 常德不離
2025-07-30
在《說文解字》中,對「忍」的註釋是「能也」,而「能」在《說文解字》裏歸為「熊屬」。「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傑也。」熊是能者中最傑出者的象徵。古人修忍的境界,值得我們借鑒。
重義輕利的商人獲利超往年
2025-07-29
清朝一個重義輕利的商人,冥冥之中得到上天的護佑。
摩西的故事對現代人的啟示
2025-07-28
您知道引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奴役的摩西,為甚麽最後也沒能進入迦南——神赐予的應許之地?他的故事帶給我們甚麽啟示?
沒有共產黨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
2025-07-27
二零一九年末,新冠病毒瘟疫於武漢爆發後,迅速蔓延中國大陸,中共刻意隱瞞疫情,欺騙公眾,又以虛假數據持續誤導他國防疫,迅速成為世界大災難。瘟疫尚未最後平息,中共還在上演所謂的「動態清零」的鬧劇。中國人應該反省,為甚麼中國連續兩次成為瘟疫的來源和輸出大國?
古代司法官員是如何對待犯人的
2025-07-24
在道德普遍高尚、敬畏天地神靈的中國古代,官吏們多潔身自好、仁義善德,演繹的是「身在公門好修行」的傳統佳話。
「大暑」酷熱 心靜即身涼
2025-07-21
「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熱的節氣,杜甫在《夏夜嘆》詩中道:「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就是寫他熱得心中焦躁不安。但大暑不熱,往往會有風災和水災,農作物會歉收。要能不怕熱,不妨來學學古人避暑的心法:心靜自然涼。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說二十四節氣
2025-07-16
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並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節氣並不是人類祖先發明的,而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人們只是觀察後記錄下來。所以稱為發明和遺產都不適合,叫神傳文化更貼切。
二十四節氣背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2025-07-15
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不僅反映了我們祖先對時間和自然界變化的深刻認知,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深刻影響著數千年中國的政治、哲學、宗教和農業等各個方面。
【聽文章】由《說文解字》「平安」二字想到的
2025-07-12
平安,是大家都希望擁有的,一般人常把「健康、平安」視為人生最基本、美好的追求,祝福他人時也經常用到。我們雖然把平安掛在嘴上,但是否真正得到平安?
「小暑」到 盛夏始
2025-07-6
今年的小暑節氣是從公曆七月七日開始,天氣雖炎熱,卻不是最熱的時候,但拉開了「三伏天」的序幕,所以有「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的說法。
聊聊狂者、獧者、鄉原與賢士之差
2025-06-30
現在德行、積德、積善這些詞,漸漸開始回歸人們的視野。做好人難,不僅在於當今社會用「十毒俱全」都不足以形容,更在於現代人已經不再知道「好人」的標準是甚麼。「好人」與善德息息相關,不是紙片人或者標籤。今天我們來說說與德有關的幾種人物表現,立體看看傳統文化中與這個詞有關的一些人和事。
【聽文章】施政不善 飽受天譴
2025-06-29
楊再思,初唐時人,曾在高宗、武周、中宗三朝任要職,任武則天和中宗兩朝宰相。史書載,楊再思雖位極人臣,掌朝政十餘年,死後竟落得在陰間飽受天譴的結果。這是怎麽回事呢?
【聽文章】【史海鉤沉】右派死亡集中營 —— 夾邊溝
2025-06-28
一九五七年中共反右運動中,甘肅省將3000人集中關押在根本不宜人居住的荒漠戈壁夾邊溝,短短三年後,3000名右派只剩下300人。
【聽文章】以仁為本的東漢清官第五倫
2025-06-25
東漢有位著名的清官,複姓「第五」,名倫。第五倫質樸正直,不置家產,堅持積德留給後人,深受皇帝欣賞和百姓愛戴。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清官和他極稀有的姓氏「第五」。
「夏至」陰陽消長 養護身心好時節
2025-06-20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陰陽力量循環消長的轉折點。一起來看有關夏至的民俗,如何消暑解憂以及古人的養生之道。
古法今用 重溫《顏氏家訓》的教育智慧
2025-06-20
人生的道路有無數個開始,走好每個第一步對孩子未來的方向和發展都會有深遠的影響。重溫被譽為「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可從傳統文化中發現智慧,找到教育孩子的方向。
預言為何「失準」? 需要人的心靈感悟
2025-06-9
近幾年來,預言失準的狀況十分常見,有明確時間的預言,到最後好像也不準了。於是很多人就懷疑預言的真實性了,甚至對預言持嘲諷心態,其實這是對預言的極大曲解。
家風正 家族興 楊慎一門七進士
2025-06-5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家風則由家訓養成,不同的家風也會成就不同的人生。《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明代四川新都的楊慎(號升庵)家族共中了七名進士,在歷史上相當罕見,而這一家族輝煌的事業和功績,就是源於家訓和家風。
尋根之旅:端陽之際話端午
2025-05-30
一提到端午節,您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是屈原呢?端午節是一個有趣、好玩、富含典故的節日。端午節的風俗反映了中華文化代代傳承的豐富內涵與變遷軌跡,展現了文化精神與智慧。讓我們再次開啓尋根之旅。
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 令人扼腕的結局
2025-05-28
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批院士—— 中華民國的81位著名學者,留在大陸的有59人之多,他們中有「大師的大師」、學科奠基人、國學大師……他們走過了清末的腐政,穿過了抗戰的彈雨,歷盡了民國的動盪,卻沒能逃過一九四九年以後的紅朝厄運。
【古代修煉故事】敬師不忘本 目犍連一念返回
2025-05-27
「尊師重道」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古人尊師重道,修養品行,昇華道德。在佛家經典中,被稱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的故事,您知道嗎?一起來看。
化鳥飛仙——隸書發明者王次仲的故事
2025-05-25
《仙傳拾遺》中記載,一名上古神仙王次仲將篆體、籀體字改變成隸書,可他不願接受皇上徵召入朝為官,於是變化為大鳥離開人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字是神傳給人類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現代的反思
2025-05-24
當我們過於追求升學率、競爭力和所謂的個人成功時,是否遺忘了先人創辦教育的初衷——培養高尚的人格和心靈?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