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孔子
聊聊狂者、獧者、鄉原與賢士之差
現在德行、積德、積善這些詞,漸漸開始回歸人們的視野。做好人難,不僅在於當今社會用「十毒俱全」都不足以形容,更在於現代人已經不再知道「好人」的標準是甚麼。「好人」與善德息息相關,不是紙片人或者標籤。今天我們來說說與德有關的幾種人物表現,立體看看傳統文化中與這個詞有關的一些人和事。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現代的反思
當我們過於追求升學率、競爭力和所謂的個人成功時,是否遺忘了先人創辦教育的初衷——培養高尚的人格和心靈?
【聽文章】古人為甚麽說「天地之間人為大」?
在古人看來,上天給人規定的純正做人標準,都有哪些呢?古人為甚麽說「天地之間人為大」?讓我們從聖人的故事和言行,找回失卻的參考和借鑑。
【文史漫談】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的善惡對一個人道德禮義的好壞影響很大,親善則善,近惡則惡。健康美好的影視作品、書籍音樂,能讓一個人受到良好的薰陶,向美好的方面發展。所以孔子要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從《禮記》「嚴師為難」說起
《禮記》「嚴師為難」的解釋是,所有的學習,找到嚴師最難。嚴師的「嚴」不是嚴苛、嚴肅,而是出於仁慈和惜才的嚴格要求。為甚麼找到嚴師最難呢?又如何成為嚴師的高徒呢?一起來看。
【文史漫談】勇者無懼
在混亂的時代裏,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沒有向世俗低頭,而是堅持推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他們不但影響了歷史和世界,也將他們的思想理念傳播於世。當今,「勇者無懼」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一起來回顧和反思。
兒童故事廣播:孔子是猜謎大師?
有一天,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奏七弦琴,結果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學習新樂曲,而且還一直在練習原本的樂曲。這是怎麼回事呢?最後,孔子竟然還說出了作曲家的名字,難道他有甚麼奇特功能嗎?
伯夷叔齊求仁得仁 清高氣節後世敬仰
氣節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司馬遷將《伯夷列傳》列為《史記》七十列傳的首篇,表現出對氣節的推崇和讚美。成語「求仁得仁」就是源自《論語》中關於伯夷、叔齊的故事,一起來看。
【聽文章】孔府「世代恩親」的來歷
在孔府眾多的親友中,有一門很特別的親戚,既不是書香門第,也不是官宦之家,而是世代種田的莊稼人 —— 他們是孔府的「世代恩親」。
古人詠惜時:歲月不待 惜時如金
一寸光陰一寸金,人生的旅程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瞬間是短暫的,卻由此把握永恆。人要珍惜時光做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讓稍縱即逝的寶貴時間變成真正美好的永恆。
頁 1 / 4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1分鐘故事】解讀諾查丹瑪斯《諸世紀》中恐怖大王的真相
北約峰會 和平宮遊客發正義之聲:制止中共暴行
誠念真言 老伴四次闖過鬼門關獲救
不是個體 而是群體 —— 因難以置信而不信的代價
美東最大集市關注人權 政要、民眾譴責中共迫害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