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首頁
>
古往今來
>
傳統正見
|
紅禍瀰漫
|
文化長廊
|
古往今來
趙禎聞過則喜 開創宋朝「仁宗盛治」
2025-09-11
宋仁宗性情寬厚、善於納諫。包拯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直諫,有時君臣之間爭論激烈,唾沫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他還是一邊用衣袖擦臉,一邊聽取建議,並沒有怪罪。他的恭儉仁恕,開創了宋朝的「仁宗盛治」。
婚姻之禮和夫婦之義(上)
2025-09-10
中共建政後,婚姻儀禮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而在中國古代,「婚禮者,禮之本也。」婚禮是禮儀的根基,是家風家教的起點,也是男女雙方家庭建立新的姻親關係、形成新的親朋社會關係的起點。一起來看「天作之合」的真正含義。
「白露」桂飄香 體悟千古名作的弦外之音
2025-09-6
白露時節,秋高氣爽,夜涼如水。從民間流傳和白露有關的俗諺,以及歷代以白露入詩的百篇詩作,可見「白露」帶來的天候變化,數千年來深印人心。
姜子牙的「倒霉歲月」:吃得了苦,才擔得起重任
2025-09-5
《封神演義》中的姜太公,奉師父元始天尊之命下崑崙山,入世助周伐紂。然而,在成就千秋偉業之前,他經歷了一段常人難以想像的磨煉心性的歲月。
「禮」的古今之變(下)
2025-09-2
一九四九年中共篡政之後,對於古代文化的扭曲、變異是系統的、長期的。中共用子虛烏有的情節,把「溫良恭儉讓」替換為「兇狠驕奢爭」,讓人們以為古人就是這樣生活的。
「大樹將軍」謙讓克己的泱泱風範
2025-08-31
中國歷史上有「大樹將軍」、「瘦羊博士」和「三將讓功」等故事,這些傑出的將領、賢士,大都具有謙退不自誇的優秀品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退讓是待人處事應遵循的原則。
神韻驚讚(七絕三首)
2025-08-29
仙姿華彩散奇香,天音美歌神韻長。百尺方寸變瑤台,九州古今是仙鄉……
羊祜仁德化民 「羊陸之交」傳頌千年
2025-08-27
您聽過「羊陸之交」嗎?這個成語的典故發生在三國末期、西晉初年,是晉將羊祜和吳將陸抗對峙中彼此用德行感化敵人的佳話。一起來看。
「禮」的古今之變(上)
2025-08-25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或者如果概略地說,禮就是中國古代的整體特徵。在一九四九年中共篡政之後,對於古代文化的扭曲、變異是系統的、長期的。
說說漢字的簡化和簡化字的制度化
2025-08-24
從一九八零年代起,中國大陸的簡化字體系走向了世界舞台,從此關於簡化字和正體(繁體)字的爭議變得更加突出。本文嘗試就漢字變體、簡化和簡化字被制度化問題,做一些思考與整理,這關乎傳統與現代、傳統承襲與外來侵略的意識形態之爭。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浪漫背後的清醒與理智
2025-08-22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繪了元宵夜的盛景與詩人內心的追尋,句句華美,意境深遠,機富浪漫情懷。令人驚奇的是,整首詞竟未直接描寫所思之人的容貌,卻能讓千百年來的讀者為之動容——因為其中蘊含的,遠不止浪漫,還有詩人深沉的理智與清醒。
玉露金風「處暑」天:別炎夏迎金秋
2025-08-22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二零二四年從公曆八月二十二日開始。「月華渾似十分圓,玉露金風處暑天」(宋代廖剛)描繪了玉露金風(秋風)的處暑氣象。此時涼、熱兩造拉鋸,因此有「爭秋奪暑」的說法,宜調整作息、早睡早起解「秋乏」。
淺談古今服飾之變遷
2025-08-15
從堯舜禹夏商周到公元二零二五年,人們對美麗服飾的嚮往與追求從未停止過。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內涵,締造了不同的服飾之美。而如今的服飾,真的美嗎?
民謠:天荒荒 地荒荒
2025-08-15
天荒荒,地荒荒,當今社會太荒唐……誰能逃出天地劫?
【聽文章】明智的石匠
2025-08-10
宋朝蔡京是與秦檜齊名的巨奸,他用刻石碑《元祐黨籍碑》的方式打擊異己樹立威權,並下令全國各州縣官府復刻此碑。此舉引起了當時許多有良知人士的反對,包括一位名叫李仲寧的石匠。
【聽文章】為傳統漢字殞命的悲壯文人 —— 陳夢家
2025-08-7
他曾是亂世才子,浪漫詩人,後又成為古文字、考古學大師。因文字成名的他,卻因文字獲罪,與他守護的傳統漢字,一同亡於中共當權者之手。
梧桐報秋——「立秋」習俗與養生心法
2025-08-5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預示秋季即將來臨,今年從八月七日開始。立秋後暑去涼來,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人們如能掌握氣候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身,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對增進健康大有益處。
【聽文章】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衷少爭 謙德少妒
2025-08-3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古人觀察到這種自然現象,認為做人也必須謙虛才能持盈保泰,才能避免招來禍端。一起來看兩個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謙讓故事。
【聽文章】【醫山夜話】中醫如何治療「多重人格障礙症」
2025-07-31
處在緊張忙碌的現代社會,心理壓力的失衡,無形中在身體內埋下一顆影響精神健康的種子。中醫師玉琳講述了自己行醫中遇到的一個多重性格病人的真實故事。
古人修忍 常德不離
2025-07-30
在《說文解字》中,對「忍」的註釋是「能也」,而「能」在《說文解字》裏歸為「熊屬」。「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傑也。」熊是能者中最傑出者的象徵。古人修忍的境界,值得我們借鑒。
重義輕利的商人獲利超往年
2025-07-29
清朝一個重義輕利的商人,冥冥之中得到上天的護佑。
摩西的故事對現代人的啟示
2025-07-28
您知道引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奴役的摩西,為甚麽最後也沒能進入迦南——神赐予的應許之地?他的故事帶給我們甚麽啟示?
沒有共產黨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
2025-07-27
二零一九年末,新冠病毒瘟疫於武漢爆發後,迅速蔓延中國大陸,中共刻意隱瞞疫情,欺騙公眾,又以虛假數據持續誤導他國防疫,迅速成為世界大災難。瘟疫尚未最後平息,中共還在上演所謂的「動態清零」的鬧劇。中國人應該反省,為甚麼中國連續兩次成為瘟疫的來源和輸出大國?
古代司法官員是如何對待犯人的
2025-07-24
在道德普遍高尚、敬畏天地神靈的中國古代,官吏們多潔身自好、仁義善德,演繹的是「身在公門好修行」的傳統佳話。
「大暑」酷熱 心靜即身涼
2025-07-21
「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熱的節氣,杜甫在《夏夜嘆》詩中道:「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就是寫他熱得心中焦躁不安。但大暑不熱,往往會有風災和水災,農作物會歉收。要能不怕熱,不妨來學學古人避暑的心法:心靜自然涼。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說二十四節氣
2025-07-16
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並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節氣並不是人類祖先發明的,而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人們只是觀察後記錄下來。所以稱為發明和遺產都不適合,叫神傳文化更貼切。
二十四節氣背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2025-07-15
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不僅反映了我們祖先對時間和自然界變化的深刻認知,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深刻影響著數千年中國的政治、哲學、宗教和農業等各個方面。
【聽文章】由《說文解字》「平安」二字想到的
2025-07-12
平安,是大家都希望擁有的,一般人常把「健康、平安」視為人生最基本、美好的追求,祝福他人時也經常用到。我們雖然把平安掛在嘴上,但是否真正得到平安?
「小暑」到 盛夏始
2025-07-6
今年的小暑節氣是從公曆七月七日開始,天氣雖炎熱,卻不是最熱的時候,但拉開了「三伏天」的序幕,所以有「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的說法。
聊聊狂者、獧者、鄉原與賢士之差
2025-06-30
現在德行、積德、積善這些詞,漸漸開始回歸人們的視野。做好人難,不僅在於當今社會用「十毒俱全」都不足以形容,更在於現代人已經不再知道「好人」的標準是甚麼。「好人」與善德息息相關,不是紙片人或者標籤。今天我們來說說與德有關的幾種人物表現,立體看看傳統文化中與這個詞有關的一些人和事。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