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声声 响彻千年时空

鼓韵声声 响彻千年时空

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编辑)

鼓是传统的打击乐器,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著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鼓是一个亦俗亦雅的乐器,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可谓是雅俗共赏。「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

鼓在中国古代被称作通天的神器,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的象征物。从周代有了八音之后,鼓就被广泛使用,渗透于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常见在庙宇祭祀和宫廷宴会,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

因此,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雄壮的鼓乐响彻了千年时空。

让我们从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讲起。

黄帝战蚩尤  开启中国鼓的历史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最早是以战鼓的形式出现,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被作为军队上助威、鼓舞士气之用。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音同葵)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黄帝率部队在涿鹿大战中,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气势万钧,威风凛凛。

鼓在中国历代都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七千年前已有陶鼓

鼓由鼓身和鼓皮两部分组成。鼓身主要采用木头制作,大多为圆桶形的,一般说来,鼓身的直径越大,声音越低;鼓面如果不够圆或不够平的话,都会对调音造成影响。鼓皮是鼓的发音体,在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一般采用动物皮革制作),经过鼓锤敲击或用手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

中国鼓的种类,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战鼓、大鼓、太平鼓、八角鼓、同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一直发展到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鼓的制造,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历代各个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民间盛行的腰鼓。(法轮功学员提供)

八角鼓,是清代盛行的民间乐器,后来发展成坐唱形式的曲艺音乐。其鼓身八角形,直径约十七厘米,八个角、八面鼓墙代表满族的八旗;鼓面蒙蟒皮,意谓内外蒙古,象征中国统一。鼓身周围嵌铜钹,并缀有丝穗子,鼓形小巧玲珑。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摇震鼓身或手搓鼓面会发出悦耳的钹声。

周朝完备鼓乐制度

周朝制定了一套完备的鼓乐制度,从那时起,鼓就规范地用于古代中国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君子通过德音可以修身养性,以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这使得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鼓也常被编入成语、戏剧和故事之中。脍炙人口的有曹刿(音同贵)论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张飞击鼓古城会」、「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

声音撼动人心 唤起虔诚正气

鼓有报时、报警的作用。鼓楼上置鼓二十五面,大鼓(又称戒晨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代表二十四节气)。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民间仍流传著「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里,是标志性的礼拜法器,祭典上不可缺少,有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华人的庙宇包括孔庙大都设有钟鼓楼。通常钟楼和鼓楼分别建在庙宇的东西两侧,相向而立,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也有南北排列,如北京的鼓楼和钟楼,钟楼在北,鼓楼在南,在元、明、清时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早晨鸣钟,晚上击鼓,「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钟鼓因为中空,击打时发出洪厚响亮的声音,不断地撼动人心和唤起民众的虔诚:回归天理和正道,放下名利,慈悲心怀,才能包容和显现一切万有!

音响丰富鼓舞人心

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是由节奏、音色、力度及速度等要素综合作用而成。以音色来说,由于鼓的形制构造不同、演奏技法不同、击鼓的部位不同等等,产生了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如《诗经》、《史记》等史籍就举出了鼍(音同陀)鼓逢逢、鼗(音同陶)鼓渊渊、法鼓冬冬、夔鼓镗镗,以及坎、鼚(音同昌)、鼛(音同高)等十数种鼓声的拟声词。

不同的力度使用在相同的节奏及音色的鼓点上,变化很多,再加上速度的掌控,可以表达出更丰富多彩的音响艺术。

以敲击大鼓(别名太鼓)来说,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敲击位置的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摇击等,力度变化很大,对气氛的渲染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鼓,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欣,《说文解字》中也说:「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

因此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而应用在节庆或娱乐表演上的鼓艺,更是百家齐放,鼓舞人心,使人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得到警醒与启迪。

结语

古代重视礼乐文化,礼和乐都离不开鼓,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器物。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鼓声似雷霆,人们认为打鼓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鼓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的神器。各朝各代,皇帝都会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雄壮的鼓乐响彻了千年时空。

鼓文化的繁荣,反映的是社会的安定繁荣,千百年来,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必然伴随著鼓乐齐鸣的盛景。

【延伸阅读】
神传文化中「乐」的神奇功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复兴礼乐弘扬道义
警世唤迷 古钟的启示

明慧网原文:
鼓韵声声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4/6/221004.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