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說到「鐵面無私」,很多人會想到「包青天」——北宋包拯。其實北宋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鐵面」,就是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抃,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名臣。
趙抃(音辯、 biàn),字閱道,號知非子,二十七歲中進士,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政四十五年,曾五任御史及多次出任江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地方官,官至參政(相當於副宰相)。他能詩善書,重視自身修為,為政寬簡,愛民惠民,使百姓如沐春風,是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又被稱為「鐵面春風」。
單騎赴任 隨行一琴一鶴
趙抃因觸怒權貴曾被貶為幾任地方官,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在哪兒做官都做到愛民如子,造福一方百姓。他每次赴任都單人獨騎,僅帶一架琴和一隻仙鶴,成語「一琴一鶴」便由此而來,形容為官清廉。在中國傳統的語境裏,琴比高雅,鶴喻高潔,蘇軾稱讚他:「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趙抃曾五次入蜀任職。他首次出任時,看到「蜀地遠民弱,吏恣為不法」,就「禁吏為奸」,防止屬下胡作非為。他率先以身作則,並常微服查訪民間疾苦,因百姓的需要設立政策,「以寬為治,蜀人安之」,蜀地風氣為之一變,無人敢作惡。
他廣興辦學,注重教化,經常親自授課,並寫詩《勸學示江原諸生》勉勵學生:「古人名教在詩書,淺俗頹風好力扶。口誦聖賢皆進士,身為仁義始真儒。」其為學、為人、為官的主張盡在詩中,使蜀地民風淳厚,民心歸向,周邊百姓多向其境內遷徙。
苦民所苦 蜀民唯恐其去
期間朝廷曾派人到蜀地考察,百姓以為是來召趙抃回京,數千人把考察官員的車子攔住,聲淚俱下地講述著趙抃治蜀的成績,並表達「願上書借公留」。後來宋英宗沒有把他召回京,反而嘉許說:「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百姓聞訊奔走相告。
趙抃最後一次出任成都太守時,《宋史》讚曰:「蜀人既聞公來,男呼於道,女歡於灶。吏民歡呼,唯恐其去。」「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猶古遺愛。」
宋神宗對趙抃讚賞說:「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曾任青州刺史,任職之前青州已久旱無雨,旱蝗肆虐。他到任後,忽起一陣大風,蝗蟲全部落水而死,隨後又降甘霖,百姓的旱蝗之災得以解除,人們都說這是趙抃的仁德所致。
趙抃到虔州任職時,正逢大旱,樹葉枯黃,田地乾裂,貢江數月無雨近涸,沿江碼頭舟船皆涸困於淺灘。於是他親率衙門文武官員赴水東嘉濟廟祈雨,虔誠向上蒼祈禱,當夜果然降下瓢潑大雨,貢江、章江、贛江三水一日「清漲七八尺」,虔州數月之旱頓然消釋,百姓們為趙抃建生祠以示紀念。
當時,在嶺外任職的官員一旦死於任上,多半無法歸葬,其家小也無法返家。他就造船百艘,告知各郡守:「官宦人家有死於任上不能歸葬、其家小不能返家的,都由我來幫助。」於是求助者絡繹不絕,趙抃都給他們船隻、路費。
吳越旱災 轄區安居樂業
虔州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趙抃與虔州通判周敦頤共同創辦了清溪書院等,並親自執教,使民風漸趨淳樸,出現了「屬民自耕其田、自得其樂」、「歲豐無盜、獄冷無冤」的清明景象和繁榮時期。
神宗熙寧年間,吳越一帶發生嚴重旱災,當時趙抃知任越州,雖未立見饑荒,但糧食歉收,米價很貴。他先妥善安排救災部署,然後貼出榜文:「賞賜告發哄抬米價的人,官府抓到嚴辦;各地有儲米的人,官府高價收購這些米。」於是各地米商都聚集到越州來供米,市場上米一下子豐富起來,價格很快就降下來了。
趙抃災年平米價,政策環環緊扣,周到周全,把災荒的災害減到最低程度。
他救災賑濟事必躬親,還自掏腰包供病人吃藥吃飯,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當時因旱災與流行病,其他郡民眾死亡者過半,只有越州沒有流離失所的情形。
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越州趙公救災記》評價:「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即趙抃救災之舉可做天下示範,其救災的諸多舉措足以傳給後人。
鐵面御史 無畏彈劾佞臣
趙抃任殿中御史時,宋仁宗任命好奉承拍馬的陳旭擔任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他立即上表彈劾,指出陳旭「欺君罔民,損公利己,專務諂悅陛下左右」,幾月間連續上了十七本奏章,反覆向仁宗講述治國和用人的道理,並舉出大量事實說明陳旭貪瀆不公,擔當此要職必貽誤國家,直至仁宗將陳旭罷免。
趙抃恪盡職守,彈劾不避權勢,堅持正義的韌勁、一追到底的精神名震京師,人稱「鐵面御史」。
趙抃辦事秉公無私,處處以國家大局為重。他曾上疏曰:「朝廷事有輕重,體有大小。財利於事為輕,而民心得失為重。」還諫言:「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過失,也應當盡力遏制阻絕他;君子不幸有所貽誤,也應當保全愛惜,以成就他的德行。」
宰相韓琦稱讚他:「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趕不上。」
以國為重 政爭不為私利
在議論朝政時,大臣范鎮經常和趙抃發生爭議,人們都認為他倆不和。一次,范鎮因有過失受到宋神宗指責,神宗問道:「范鎮為人到底怎樣?」趙抃首先說:「范鎮是忠臣。」神宗再問道:「你何以知道?」
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奏,請求仁宗皇帝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一百天後才批下來,范鎮為這事急的頭髮和鬍鬚都白了,他不是忠臣是甚麼?」
退朝後,有人問趙抃說:「范鎮總是反對你,你為何替他說話?」他說:「我和范鎮之爭乃為公不為私,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棄公道?!」
趙抃後來任天章閣待制(以備皇帝徵詢)。那時朝廷下令招募鄉兵,過了期限仍未招募足夠的人,官員因此被懲罰的有八百多人。趙抃奉旨督辦此事,了解情況後他據實上奏:「和朔地區連年豐收,所以應徵的人少。請求寬限治罪,等待農閒時再行招募。」獲罪的官員都被免罪,而招募鄉兵的事在農閒時也完成了。
敬天敬神 勸人行善重德
史載,趙抃誠信佛法,相當重視自身修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將日間所為稟告上天,「不敢告者不敢為也」。人們稱他是一位表裏如一的真君子。他一生敬天敬神,居心行事光明磊落,還經常向周圍人勸善,要人們修身明德、慈悲心志。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修身,趙抃入蜀經過青白江時曾以詩歌抒發心志:「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稍)濁也。」
他平生不治資業,不近聲色,寬厚清正,樂善好施,恤貧救人不可勝計,以「一琴一鶴」之清廉名垂青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以「鐵面御史」之譽載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
趙抃七十七歲去世,在當時是屬高壽,朝廷追贈為太子少師,諡號「清獻」,後世稱為「趙清獻公」。
(源自《宋史》、《太上感應篇例證》等)
【延伸閲讀】
東漢名人軼事:廉范報知遇之恩 姜肱感化盜賊
以仁為本的東漢清官第五倫
【聽文章】安金藏捨身護主 忠烈事蹟後世推崇
年少輕狂驚動天庭 蘇東坡軼事四則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9/14/趙抃敬天愛民-314044.html
【神傳文化】奉公無私 修德愛民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8/2/11/172225.html
(本文主圖説明:清王翬《松風書屋圖・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