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中國古代雖實施帝制,看似一人獨裁,但多數的明君或名相、名將都會廣納善言,一些忠臣部屬也會冒死直諫。《二十四史》中留下不少直臣諫勸的故事和話語,膾炙人口、激勵人心,有些也成為千古名句,甚至在當今社會都還適用。以下摘錄四則分享。
集眾思,廣忠益。
【譯文】集中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三國演義》中有個「用奇謀孔明借箭」的故事。赤壁大戰時,周瑜妒嫉諸葛亮的才能,要他十天內造十萬支箭,否則重罰,其實是想藉機殺掉他。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這害人之計,胸有成竹地表示只需要三天。
諸葛亮叫三個裨將(副將)準備二十隻小船,兩邊插上稻草,圍上青布,打算第三天重霧迷江時,把船划到曹軍水寨,逗引曹軍向船上射箭。三個裨將依言準備後向諸葛亮稟道:「曹操不是好騙的,萬一看出破綻就不會上當。」諸葛亮認為他們說得有道理,也接受了他們提出的不被看出破綻的辦法。
這三個裨將找人做了一批稻草人,穿皮衣、戴皮帽、頂盔貫甲,一個個都像真的武士。第二天,諸葛亮看了大為讚賞,說道:「你們三個裨將想得更周到,能頂上我諸葛亮。」
第三天大霧漫天,諸葛亮吩咐船上軍士擂鼓吶喊,將草船靠近曹營。曹軍遠看船上全是頂盔貫甲的兵士,怕有埋伏,不輕易出兵,便拼命朝他們射箭,不一會就「借」來了十萬多支箭。據說這就是俗諺「三個臭裨將(諧音皮匠),頂個諸葛亮」的來由。這個故事說明了虛懷納諫、集眾人智慧的重要性。
在戰場最前線衝鋒陷陣的裨將們,或許比不上諸葛亮的才智,但是豐富的實戰經驗,讓他們在戰場上遭遇問題時,能夠比遠在城寨裏調度指揮的軍師想出更切實際有用的解決辦法。
另外,諸葛亮為了充分發揮人才的效用,創設一個叫「參署」的機構,用意是集思廣益避免偏聽。他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有了這個機構,「則亮可以少過矣」。
諸葛亮還說:「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士庶,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
正如《三國志》中記載:「集眾思,廣忠益。」
專己者孤,拒諫者塞。
【譯文】獨斷專行的人,會使自己陷於孤立;拒絕諫諍的人,會耳目閉塞。
《後漢書.申屠剛傳》記載,申屠剛是漢代直臣。光武帝建武七年,皇帝下詔任命申屠剛為侍御史,不久,升任尚書令。當時光武屬下內外群臣多數都是劉秀親手提拔,東漢法制嚴峻,群臣不敢直言勸諫光武帝,唯有申屠剛多次犯顏直諫。
有一次光武帝想要出遊,申屠剛以隴蜀沒有平定,不宜貪圖安逸宴樂,用頭觸乘輿(馬車)的輪子,勸阻皇帝出遊的行動,光武帝遂終止出遊。後來申屠剛多次切諫忤旨,被調出京城任平陽縣令。
申屠剛性情剛直忠正,早在王莽篡漢時就可看出,他通過對策諷議朝政,觸犯了王莽。王莽自立為帝後,申屠剛避難巴蜀、河西,依附當地割據諸侯隗囂。後來隗囂勢孤,欲歸附西南割據諸侯公孫述,申屠剛則勸其歸順劉秀。
當時申屠剛勸告隗囂說:「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大意是,獨斷專行的人處境孤立,拒絕別人規勸的人頭腦糊塗。既孤立又糊塗地去治理國家,這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先兆。
又說:「夫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但隗囂不採納申屠剛的建議,投靠了公孫述。後來隗囂為光武帝所攻滅,作為政治人質的兒子隗恂也被處決。建武九年,隗囂憂憤而死,漢軍平定隴西。
正如《後漢書》中記載:「專己者孤,拒諫者塞。」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
【譯文】樂於聽見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的話,則國家無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則沒有不混亂的國家。
《新唐書.列傳.卷四十三》記載,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七零五年)七月,天下遭受水災,百姓苦不堪言,皇帝下詔文武九品以上官員直言極諫。
右衛騎曹宋務光上疏皇帝,首先點出君主願不願意納諫會影響到國家的興衰,君主「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那麼民間的情況能通達於上,則政事完美;群情壅塞會造成君主的孤立,進而導致國家喪亂。希望皇帝能夠勤思政事,以萬方為念、百姓為憂;不以聲色為娛、犬馬為樂,則天下幸甚。
此外,宋務光還建言提倡節儉的風氣:數年以來公私皆困竭,陛下觀看朝市,就以為大家都既康且富;但是到了鄉村,百姓都穿牛馬之衣,吃豬狗之食,十室九空。壯男都在邊塞當兵,孀寡死於溝壑,官吏毒狠,家破人亡。並說,馬困時就要休息,人窮時就會詐偽、奸盜。
當時唐中宗李顯寵信武三思,武三思與皇后韋氏、安樂公主勾結,陷害功臣,弄權專國,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亂不堪。武三思為糾集私黨,網羅親信,常對人說:「我不知人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我只知道對我好的就是善人,對我不好的就是惡人。」因此凡反對他的就加罪殺掉或排斥,討好他的就高官厚祿。
所以宋務光還建議皇帝要遠離小人,國家才能安定;國家大權不可以交給別人,希望陛下可以遠佞人,親賢德。但所言多沒被採納。公元七一零年,唐中宗被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害而死。
正如《新唐書》中記載:「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
天應人和,時會並集。
【譯文】順應天理,和洽人心,時運就會一併到來。
晏子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正直無私,從不諂諛逢迎,敢於進諫。孔子稱讚說:「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據《晏子春秋》記載,景公曾問晏子:「謀劃一定能實現,做事一定能成功,有辦法嗎?」
晏子回答:「謀劃事情合乎義的一定能實現;對上,不違背天意,對下,不違背民心,用這個原則去謀劃一定能成功。避開義去謀劃,即使實現也不會安寧;輕視百姓去行事,即使成功也不光榮。所以,違背義去謀劃,違背民心去行事,從未聽說過能長存的。」
景公又問:「賢明的君主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晏子回答:「他們任用賢人,愛護百姓,節儉自律;對於放縱邪惡來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對於進諫好的建議、指出過錯者給予獎勵。治理國家時,對上嚴格要求而對下寬容,寬赦犯錯誤的人而救助身處困頓的人;不因為自己高興了便加以賞賜,不因自己生氣了便加以處罰;不放縱自己的私慾而使百姓辛勞。
上邊沒有驕橫的行為,下邊沒有諂媚的行為;上邊沒有自私的想法,下邊沒有不當的職權,不做橫行之事,沒有挨餓受凍的百姓,他們的百姓安樂而且崇尚仁愛。」
賢君愛民如子,必得百姓擁護,人民知禮守法,社會安定祥和。
正如《舊唐書》中記載:「天應人和,時會並集。」
【延伸閲讀】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延伸閲讀・專輯】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德行典範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兒童教育
顏氏家訓
以史為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6--3310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7--33105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10/13/人算怎如天算-莫為名利所驅(2)-29879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1/4/晏子故事幾則(3)-340301.html
(本文主圖:《十八學士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