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安貧樂道:尋道學道人生至樂

【正史嘉言】安貧樂道:尋道學道人生至樂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中國古人在治學中的生動比喻,而在神傳文化中,不論是佛、儒、道,還是其他各家學說,都把尋道、學道視為最大的快樂,把「得道」視為人生最高目標。

以下分享《二十四史》中三則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嘉言。

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譯文】處於貧困境地,仍樂於堅持守道;盡心於理想追求,樂在道中。

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門扇的轉軸)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大馬車,穿著華麗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大車,他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開門迎接他。可能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聽後非常慚愧。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讚歎:「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歷朝對原憲固窮守志之風讚譽有加,唐玄宗追封為「原伯」,宋真宗加封為「任城侯」,明世宗詔改為「先賢原子」。

孔子還有個弟子叫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簡陋小巷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但他卻能處之泰然,沒有改變他的志向,仍然樂道不已。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

在神傳文化中,可以發現無論哪一家的學說,都把「得道」視為人生最高目標。貧賤與能否得道並沒有直接關係。貧窮,並不妨礙一心求道;富貴,心裏一點沒在意,儘可能看淡。如果內心充滿欲望,一心追逐功名利祿或貪圖享樂,如何能做到安貧,又怎麼可能樂道呢?

後人都很推崇能夠安守貧困之苦,不為外界所動,矢志不移,視尋道、學道、得道為最大的快樂的氣節。

正如《後漢書》中說:「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

【譯文】合乎道義的事,很果斷地去做,對於富貴名利則看得很淡。

《歷史感應統記語譯》有一個故事,明朝人羅倫,於憲宗成化二年赴京會考進士,途中隨從僕人經過一家門前,拾到一隻金手鐲。行走五天路程後,羅倫憂慮路費不夠,這時僕人才告訴他拾到金鐲。羅倫聽了非常生氣,馬上要返回原地送還失主,僕人說:「這樣往返,會延誤考期。」

羅倫說:「這金鐲,必定是人家婢僕不小心失落的,如果被他主人逼問拷打致死,是誰的罪過呢?我寧願不參加會試,也不能使人因而致死。」於是主僕兩人風塵僕僕地返回原來地方。

果然是那家婢女在潑棄洗面水時,不小心遺失在地。女主人懷疑婢女私藏起來,因而挨受鞭笞流血,婢女深受委屈,幾次想要尋死;男主人懷疑是其妻私下送人,追根究底、痛加責罵,女主人被冤枉而氣忿不平,要上吊自盡。幸而羅倫趕到,送還金鐲,保全了兩條人命。

事後羅倫再趕回京都會試。殿試策問時,他率直針對時弊對答,一時名望大震京都,被選拔為第一名狀元,之後官任翰林院修撰。

羅倫為人剛正,為官清廉,淡泊名利,家中一度無米下鍋,還常樂於接濟他人。平日居家穿粗布衣裳、吃粗劣食物,有人送他衣服,他看見路上有貧困人家,便解下衣服轉送給人。

正如《明史》中說:「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譯文】我怎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句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五斗米是微薄俸祿的代稱;折腰是彎腰、鞠躬作揖。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會為了利祿向權貴屈服。

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不慕榮利、安於淡泊的陶淵明,在家境貧困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關心百姓疾苦。

少壯時期的陶淵明滿懷豪情壯志,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隨後也辭謝州裏召他作主簿。後來他陸續做過一些官職,但由於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所以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願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山水畫冊・坐禪》,台北故宮博物院)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他四十一歲時。晉安帝義熙元年,他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當時檢查公務的潯陽郡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

陶淵明嘆道:「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於是掛冠而去,辭職歸鄉,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其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守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儘管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為代價,於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引黔婁(戰國時期齊國有名的賢士)妻之語以自況,表達出因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然而有失必有得,陶淵明從而獲得了心靈自由,獲得了人格尊嚴,寫出了許多風格獨特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如《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等,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文學財富和精神財富。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節義情操為重,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正如《晉書》中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專輯】
長春插播
四億華人三退
抬高槍口的善舉
《為甚麼會有人類》讀後感
奇書《轉法輪》
一人煉功全家受益
神奇的九字真言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0/《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2--3310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1/《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3--331052.html
安貧樂道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3/22/151243.html
仁恕風範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4/22/10015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9/18/【傳統文化】不為五斗米折腰-137837.html

(本文主圖:明,陳洪綬《 隱居十六觀 澣硯》,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