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千金  代代相承的誠信美德

一諾千金 代代相承的誠信美德

文/靜遠(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改寫)

信守不渝、言而有信、講信修睦是大家常用的成語,「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則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回應學生的話。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人言為信」,「誠從成言而得」。可見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即便所承諾的對象發生變故,也要重信守約。大人與孩童之間也存在著誠信行為,大人絕不能隨意塘塞孩童,也一定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古人為人誠實守信的故事比比皆是,以下舉其中幾例。

孟母買肉 不欺騙孩子

孟子,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比肩孔子的儒家聖人,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小時候有一天,他看到東邊鄰居家殺豬,就問母親:「他家殺豬幹甚麼?」孟母隨口說:「殺豬請你吃肉呀!」孩子聽了沒放在心上,但媽媽說完很後悔。

孟母想:這不是欺騙孩子嗎?懷這孩子時,還特別注意胎教,席子沒擺正不坐,食物不乾淨不吃。現在孩子出生了,懂事了,我怎麼能欺騙他,這不是教他以後不要相信大人的話嗎?

於是,孟母到鄰居家買了一斤豬肉煮給孟子吃,用自己的實際言行做孩子的榜樣,向孩子表示:大人說話是算數的,不欺騙孩子。

(見《韓詩外傳》)

郭汲露宿 守信於孩童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為官清廉信義為先,一心為百姓謀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時,常常微服私訪,解決民生疾苦,整頓吏治,平反許多冤假錯案,有功於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義,敬仰他的為人。每經過一縣一鄉,老老少少都夾道歡迎他。

一次,郭汲到各地州縣巡查吏治情況,帶著幾名隨從騎馬趕往西河郡美稷縣。還沒有進城,就看到有幾百孩童,各自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汲問道:「孩子們為甚麼自己遠來?」孩子們回答說:「聽說使君來到,非常高興,所以前來歡迎。」

郭汲聞言趕忙下馬,辭讓致謝,在眾小孩的簇擁之下進了縣城。

郭汲在美稷縣衙,詳細閱讀了近年所積案卷,有錯判疑案的就馬上調出重新審理,又查訪民情,慰問貧苦,所到之處,百姓歡欣,多有饋贈禮物者,然而他一律不取。

事情辦完了接著要到下一個縣考察,剛到城門口,眾孩童騎著竹馬又來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孩童問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經過這裏?到時我們還要來迎送。」郭汲叫別駕從事(古代職官名)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

郭汲巡視在下一個縣非常順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來。他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與騎竹馬的孩童在道邊野外說的話都不失信,寧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說過的歸期。

郭汲在小事上反映出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所以他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得到君主的賞識。光武帝稱讚他的德行說「信之至矣」,後人把「郭汲待期」作為重信守約的典範。

(見《後漢書》)

郭汲在小事上反映出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所以他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得到君主的賞識。光武帝稱讚他的德行說「信之至矣」,後人把「郭汲待期」作為重信守約的典範。(《明人摹西園雅集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李勉葬銀 誠信不貪財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學,為官做人更是正直無私,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時很貧困,一次客遊外地時,住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遇到一位也住在那裏的書生,兩人一見如故。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臥床不起,李勉對他竭力照顧,但病情沒有好轉。

這位書生在臨死前從布袋中拿出一百兩銀子交給李勉說:「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這裏得病將死。請您拿著這些錢為我料理後事,剩餘下來的都送給您,算是我回報您的心意。」李勉按照遺願為他料理後事,後事辦好後就把剩餘的銀子一起埋在墓穴中,一點也沒動用,即便自己生活貧困、也無人知道這位書生託付銀子。

隔了幾年,李勉擔任開封縣尉。那書生的兄弟到商丘來尋找這個書生,打聽出李勉曾經為書生處理過喪事,就特地來拜訪他。李勉陪同他們前往商丘墓地祭奠,並挖出了剩餘的銀子全部交還。他們知道了李勉葬銀的始末,都為李勉的誠實守信和不貪財而感動。

再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仍然廉潔自律,不畏權貴,誠實守信,深受百姓愛戴。

(見《新唐書》)

楊瞻花盆藏金還遺孤 天報厚德

明朝宰相楊博的父親楊瞻,曾經在淮揚地方經商,當時有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一千金的錢寄放在楊家,請楊瞻暫時代為保管。不料那鹽商離開以後,竟然一去不回,楊瞻只好將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種植花卉,並派人到關中去尋找。後來找到了但那鹽商已經去世,家中只有一個兒子。

楊瞻得知消息後,便邀請那商人兒子到楊家來,指著花盆說:「這是你父親生前所寄託的金錢,現在就交由你帶回去吧!」那商人的兒子驚訝得不敢收取,楊瞻於是說出原由,那商人的兒子非常感動,叩謝再三後攜帶那筆金錢回去。

楊瞻受人之託,自始至終忠人之事,雖然託寄人發生變故,可是楊瞻不為錢財所動,不但一介不苟貪,還千里迢迢尋訪其人,並將財物交還遺孤。後來楊瞻生了兒子楊博,中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中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

在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的奠定和傳揚過程中,上天要推崇和希望人們具有的就是這樣的品格。因而上天對於能達到其要求的人,必然要給予肯定和獎勵,因此楊瞻能夠得到賢德子孫,並世代貴顯,足證天報厚德絲毫不爽的道理。

(見《明史》)

結語

中國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古語云:「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信」是人際聯繫的紐帶,有「信」才能夠有效的互動。《伊索寓言》中「狼來了」的故事,放羊的孩子把「信」視為玩物,結果賠上自己性命,足以為鑑。

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在中國幾千年的神傳文化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在中國幾千年的神傳文化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圖為唐・王維《江山雪霽圖》(局部)(公有領域)。

【延伸閱讀】
在書畫教學中播撒善的種子
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蘊含的美德
誠實守信唯此為大「季札掛劍」流傳千古

【延伸閲讀專輯】
尋找生活希望的故事
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
幸福家庭系列
幸福婚姻秘訣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12/1/文史漫談-古人誠信故事幾則-266096.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