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馨語】寬厚是一種智慧
【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綜合編輯】甚麽是真正的智慧之舉?先從西漢和北宋時期的兩個故事説起。
丙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他有一個車伕很喜歡喝酒。一天,車伕駕車載著丙吉外出,因為喝了太多的酒,就將穢物吐在車上。西曹主管痛罵車伕,並打算辭退他。
丙吉說:「因為喝醉酒的緣故而辭退他,那將來誰還敢收留他呢?你別生氣,先忍耐一下,他只不過是把車子上的墊褥弄髒了而已。」就這樣,車伕沒有被辭退。
那個車伕來自邊疆地區,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的緊急軍務的情況。一次外出的時候,正好看見驛站的兵士手持著紅白相間、裝有緊急公文的布囊奔馳而過。車伕就跟在其後,悄悄打探,終於探聽到了敵人已經攻入了雲中、代郡等地。
於是,他馬上來見丙吉,並說:「恐怕敵軍入侵的邊郡那裡,有些駐防官員年紀又老又生病,難以擔當抵禦入侵的大任了。您最好先查看一下。」
丙吉認為他說的有理,於是召集相關官吏,逐個審查邊郡官員。還沒有審查完畢,宣帝召見丞相和御史大夫,詢問邊疆戰事。丙吉對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卻因倉促之間無法詳知情況,被降職使用。忠於職守的丙吉受到了人們的稱讚。丙吉非常感謝那個車伕的真誠幫助,而車伕之所以有此舉動,也全是因為丙吉的寬宏大量。
北宋的郭進在山西擔任巡檢時,有個軍校在朝廷上狀告他。後經過調查,發現這是一起誣告事件。宋太祖下令將軍校送到郭進處,讓其誅殺。
這時正趕上北漢舉兵侵犯,郭進對那個軍校說:「你能在朝廷上誣告我,說明你很有膽量。我且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殺退敵兵,我就向朝廷舉薦你;如果你不能,你就自己跳河吧,免得玷污了我的寶劍。」
那個軍校在後來的戰事中,英勇非凡,幫助郭進最終取得了勝利。郭進隨即向朝廷舉薦,使他得到了提拔。
這兩個事例中的主人翁,因為能夠寬以待人,雖然沒求回報,別人卻會捨身相報。這難道不是真正的智慧之舉嗎?
再來看東漢的許荊和清代大學士張英的故事。
厚德感動仇家 解開怨仇
東漢的許荊,少年時擔任郡裏的差吏。他的哥哥的兒子許世曾為報仇而殺人。仇家拿著兵器圍攻他家。
許荊聽說了,出門來到仇家面前,跪下說:「許世之前無理相犯,錯都在我不能教導。我的哥哥早逝,只有一個兒子作為後嗣,如果讓死去的哥哥為絕後而傷心,我寧願讓您殺死我來代替哥哥的兒子。」仇家扶起許荊,說:「許家在整個郡中都稱賢,我怎敢侵犯呢?」於是離去,不再來報仇,了結了怨仇。許荊的名譽更加顯著。太守黃兢把他推薦為「孝廉」。
和帝時,他擔任桂陽太守。當地風俗輕薄。有一次,許荊走到耒陽縣,有兄弟倆爭財,互相狀告對方。許荊對他們嘆道:「我身負國之重任,而教化不能推行,錯在太守我。」於是讓衙吏向皇帝上書,乞求削減自己的官職。兄弟倆感動後悔,都請求受罰,不再爭財產了。
他在任十二年,父老鄉親稱頌。桂陽人為他立廟樹碑。許荊重德行善,福及後人,他的孫子,在漢靈帝時,當了太尉的大官。(參考資料:《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做人立品
清代大學士張英,敬信神佛,樂善好施,為官清正。他寫的家訓《聰訓齋語》中屢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他在家教中從來不主張疾言厲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淺白語言,細緻耐心。
他教導兒子張廷玉如何為人處世時,說:「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如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張廷玉牢記父親教導,從小就熟讀經書,待人寬厚恭儉,後任職大學士、軍機大臣。
後來張廷玉之子張若靄參加殿試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聞知後,提出「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佔天下寒士之先」,認為兒子還年輕,還該努力學習、磨礪,積攢福德,這樣才踏實可靠,懇請將其子列為二甲,雍正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
古人教育子女要重德向善,寄託了對後代的關切與期望,令後人借鑒,因為他們找到了做人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他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的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這是為其長遠打算和未來負責,使其終身受益,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的財富。
【關聯文章】
九九話重陽
【延伸閲讀】
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蘊含的美德
【輪迴故事系列3】輔佐康熙名臣張英 為何取字叫「敦覆」
他們為甚麼成為搶手的人才
商場如戰場?三個故事告訴你「利他」更有競爭力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9/15/丙吉寬容獲報-31322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9/7/厚德感動仇家-解開怨仇-312859.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2/24/196017.html
(本文主圖來源:瑞士法輪功學員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