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賜洪範九疇

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賜洪範九疇

文/陸南整理(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下元節為中國節日之一,時間在黃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的生日。道教中將天、地、水三神稱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這三官的誕辰分別是黃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於是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大禹被尊為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也有人尊其為水仙大王。下元節是紀念水官的日子,相傳這天是水神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舉行祭拜大禹的祭祀活動,以求平安,號稱謝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謝平安日」、「下元水官節」。

一起來回顧上古聖王之一、夏朝的奠基者——大禹的豐功偉績。

人民飽受洪水禍患 鯀禹父子接力治水

大禹姓姒(si 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敬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中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那時黃河泛濫,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人們飽受洪水之苦。

部落聯盟首領堯為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禹的父親鯀(gun 滾多爾袞)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一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當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採納大家的建議,讓鯀去治水。

鯀沿用「水來土擋」 治水失敗被處死

鯀把人們活動的地區,蓋了像圍牆似的小土城圍堵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衝擊土牆,結果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並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改用「疏導」治水有功

大禹領命之後,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考察過程很辛苦。

據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失蹤,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考察完畢,大禹認真研究各種水情,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他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治水,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裏來雨裏去,紮紮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從不懈怠。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謝遂《 大禹治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謝遂《 大禹治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最為人稱道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十三年,為了讓百姓有安穩的生活,他不惜把個人的感受放在一旁,放棄與家人見面的機會。據說他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公而忘私。

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裏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大禹先公後私,處處以人民福祉為先的精神,為後世為官者樹立了榜樣。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後稷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敬畏百姓 珍惜每一寸光陰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他既將文德教命遠播於四海,又恭敬虔誠地繼承了堯舜二帝開創的基業,統治之道可謂周備。他每聽到好的建議都恭敬地請教,每日思考不敢稍有懈怠。

他說,一人之身,三度有失,凡有過失,即會被人怨恨。這種怨恨的產生,豈只在明顯的大事上,大的過失都是由小事而引起的。應該在事情還處於不易看到的細微之時,就應該採取對策。作為帝王,我處在君臨臣民的地位,總是擔心人們對自己產生怨恨,終日有種危懼的感覺,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百姓的統治者,我怎麼敢不敬畏他們?怎敢不謹慎行事呢?

大禹為人敏捷而勤奮,厭惡吃吃喝喝、花天酒地,而喜歡傾聽採納人們的好建議。禹對每一寸光陰都很珍惜,唯恐做對人民有益之事的時間不夠用。

天賜洪範九疇

按《尚書正義》所載,早在大禹治水時,一隻神龜從洛水中負文而出,正是上天所賜的洛書。大禹據《洛書》之文將其整理為《洪範九疇》。《洪範九疇》不僅包涵了治理洪水的道理,也包涵了治天下的道理。治水成功後,舜帝命大禹將這《洪範九疇》的內容寫下。帝禹即位後,正是用這九章法則治理天下。

在《尚書》中有《洪範》一篇,開篇寫到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向商紂王的叔父箕子詢問天道,箕子就將《洪範九疇》寫了下來,呈給武王。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帝禹定下的《洪範》直到商代、周代還一直作為天子治理天下的重要參照。

《洪範九疇》,望文知義,洪,即是大;範,即是法則;九疇,意思是有九個方面的內容。概括地說,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恭謹地做好五件事情;第三、是勤勉地施行八種政務;第四、是合用五種天象時令;第五、是建事使用皇極;第六、是治理民眾要用三種德行;第七、是用卜筮來解決疑惑從而達到明哲;第八、是要認真考查天的各種徵兆;第九、是要用五種幸福勸勉人們,用六種懲罰規諫人們。

洪範九疇圖。(公有領域)

第一是「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被列為第一,是因為我們所生活的空間,一切都是由這五行構成,大禹治水時,是順應水勢、地脈來合理疏通引導,治理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要順應五行的特性,順應萬物自然之理,去合理疏通引導。

第二是「五事」,即貌、言、視、聽、思五個方面,天子須做到容儀要恭,出言而人皆遵從,所視須明察,所聽須明聽,所思能洞見入微,於事則無所不通。按《尚書正義》引《五行傳》所載的「貌屬木,言屬金,視屬火,聽屬水,思屬土」可知,「五事」,正是「五行」於天子自身的一種對應,天子能正自身,方能正天下,所以被列為第二。

第三是「八政」,即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八個內容。食,是指教民務農;貨是解決資用;祀是敬事神明先祖;司空是負責安置民居;司徒是教民眾以禮義;司寇是負責懲治奸盜;賓是教民以禮待賓客;師則是軍旅之官。這是國家事務最為重要的八個方面。

第四是「五紀」。即歲、月、日、星、曆數。古人用這五項來記錄天時,而八政之施要遵從天時。

第五是「皇極」。中國人有句話叫「過猶不及」,主張不走極端,要行中正之道。而所謂建皇極,就是指天子要行大中之道。

第六是「三德」,即正直、剛克與柔克。也就是說天子治天下要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剛柔並濟。

第七是「稽疑」,如果以上這些都已做到,但還有疑慮未決,那麼就要通過占卜向上天請示天意。所以古時宮廷裡都設有卜筮之官。

第八為「庶徵」,就是說根據天子的德行與施政,五行之氣會有相應的驗徵。天子有德,施善政,則風調雨順;天子失德,施惡政,則引來天災異象。這些吉徵與凶徵也都是天子治理天下時所應參照的。

第九是「五福」、「六極」,神明在上,人有所為,皆有報應。善有善報,則是「五福」;惡有惡報,是為「六極」。

帝禹還確立貢賦制度,建立了完善管理體制,帝道大備。治九州功齊天地,鑄九鼎鎮撫八方,帝道興四海臣服。

大禹畫像,宋代馬麟繪。(公有領域)

結語

大禹是夏朝的奠基者,華夏民族的「夏」就是由此而來的。大禹的豐功偉績,讓他成為中華千古英雄,他治水的精神和態度,體現深刻的中華文化內涵,一直為後世傳誦。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史記》中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禹治水土,以定九州,從此天地合數,宇宙有序,建立天地運行新秩序,開創、奠定人類生活環境,最終完成了神州的創立過程,一統華夏。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威德教化及於荒遠的邊陲,功高日月,光耀寰宇。

【延伸閲讀】
探究神傳文化中的樂舞(下)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感悟「天人合一」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年過節?
德厚者報美 怨大者禍深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3/95193.html
大禹夏後氏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6/4/201873.html

(本文主圖:趙伯駒《禹王治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