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春分知多少?

傳統春分知多少?

文 / 智真(明慧之窗記者李蓮改寫)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公曆日期約略落於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前後(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太陽到達黃經0°(春分點)的日子,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一樣長,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周代《祭法》云:「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對象,也即感恩目標。《莊子·天道》云:「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說的是要遵循天道,依天體運行的規律,日月晝夜之行井然有序,萬化自均,萬化自寧,風調雨順,天下方能太平。

《禮記・祭義》云:「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運行無不遵循宇宙的規律,也是使天下萬物正常生長、和諧的保證,人們接受上天的恩惠,由衷地產生敬畏和感恩,並應效法天地之道為人處世。

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運行無不遵循宇宙的規律,也是使天下萬物正常生長、和諧的保證,人們接受上天的恩惠,由衷地產生敬畏和感恩,並應效法天地之道為人處世。(攝影:龔安妮)

春分祭日

史載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表達君主對天地的崇敬感恩之心。

春分祭日始於周代,源於華夏先民對日神的崇拜。《禮記》記載:「祭日於壇。」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傳統,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後;殷尚白,祭日在紅日當空之時;周尚赤,祭日在晨曦黃昏之際。

《禮記・祭法》載:「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鄭玄註:「王宮,日壇也。」孔穎達疏:「王,君也。宮,亦壇也。」

《管子・輕重己》曰:「冬盡而春始,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日。」此後,春分祭日習俗便流傳下來。

一直到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裡仍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確說明春分祭祀大禮,只有在宮中祠廟由大臣致祭,世家士族於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人家是沒有資格的。

朝日壇

皇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祭日時辰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北京於元朝就建有日壇,而現存的這座日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場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一五三零年)五月,坐落在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

朝日壇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東升西落,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拜神壇,高一點八九米、周長六十四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太陽。清代改用灰色「金磚」鋪面,壇四周環以圓形圍牆。

位於北京東部的日壇。(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祭日祝文

皇家祭日儀式相當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每逢甲、丙、戌、庚、壬年,皇帝親祭,其餘年份派大臣前往祭祀。

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春分前後,官中祠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

皇帝祭日神時的祝文為:「嗣天子(皇帝名)謹昭告於大明之神:惟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茲當仲春,式遵古典,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於神。伏惟鑒歆,錫福黎庶。尚饗。」皇帝通過祭日,祈求上蒼賜福黎民百姓,國泰民安。

皇帝通過祭日,祈求上蒼賜福黎民百姓,國泰民安。圖為韓國國家級祭禮「社稷大祭」皇帝祭拜神明。(攝影:全宇)

日本春祭皇靈祭

「春分之日」也是日本在一九四八年訂定的國定假日。為了「歌頌自然,憐愛眾生萬物」,這天被視為正式宣告春天到來的一天,春分過後天氣逐漸回暖。而制定為國定假日之前,是國家祭祀的節日,稱之為「春季皇靈祭」。

這天,天皇會在宮中舉行祭祀儀式,祭歷代天皇之靈,現在仍每年分別舉辦兩次祭祀儀式,春分之日為春季皇靈祭,秋分之日為秋季皇靈祭。

春分詩詞

關於春分的詩詞,在《全唐詩》《全宋詩》等典籍裏記載很多。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中有《春分二月中》一詩:「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準確而細緻地描繪了春分的景色與氣候特徵。

五代徐鉉《七絕》對春分寫得最生動:「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宋代蘇軾的《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詩中描繪的春分後的雪景美不勝收,更重要的是記載了春分後杭州罕見下大雪的物候史料。

皇帝親耕

每年春分時節,皇帝要舉行親耕禮。清代康熙皇帝竟能一次耕完一畝地,可見其精力充沛,興趣盎然。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就記載了這件事: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視察春耕,曾親持犁器,一口氣耕了一畝地。當時約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為作文勒石,以志其事。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視察春耕,曾親持犁器,一口氣耕了一畝地。(圖片來源:pixabay)

還有一年,康熙參加完親耕禮後,賦詩一首:「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春。」表達了他的重農情懷。

皇帝親耕,雖然是個儀式,但宣導的是重農親民的理念,以此來鼓舞天下的百姓要勤于耕織,才能倉廩豐實,國家無憂。

【延伸閲讀】
閃閃發亮的珍寶 您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丟棄?
「夏至連端午」 發生在千年一遇的特別年份
尋根之旅:端陽之際話端午
芒種時節躬耕稼穡 他們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帝堯的治國之道
小滿節氣送祝福 天降透雨這一方
從「穀雨」談文字起源與文明的飛躍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9/13/傳統中秋感悟-246697.html

(本文主圖取材自pixabay)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