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文化
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蘊含的美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中華正統文化被系統破壞之前,寬容與忍讓在幾千年的文化承傳中,早已是中國人生命的一部分了。「六尺巷」、「仁義胡同」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化解了鄰里糾紛,彰顯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懷和格局,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美德的見證。
誠實守信唯此為大「季札掛劍」流傳千古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宇宙特性真善忍中「真」的一種表現,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做到,這是為人處世之本,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們來看看一些堅守誠信而令人欽佩的故事。
傳統故事廣播:銅錢的真正涵義您讀懂了嗎?
(點擊播放按鈕收聽)您看過古代的銅錢嗎?古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與地。中國的老祖宗相信,一個人具備了應有的智慧與修為,做生意時,錢財自然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
天災頻仍 如何趨吉避凶
歷史上許多先知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如三國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天人感應,因果關係,如影隨形,明智之士當選擇正道,趨吉避兇。
仁者為何樂山?孔子告訴你答案
自古以來,從達官貴人到市井村夫,很多人都喜歡寄情山水,以不同形式享受山水田園。孔子曾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描述出仁者的胸懷、智者的敏思,人們都耳熟能詳「仁者樂山」這句話。仁者為何樂山呢?我們來看看孔子給的答案。
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下)天人合一觀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的。儘管屢遭逆境,也要難行能行,始終堅定「道濟天下」,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貢獻與影響。一起來看看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思想道德規範。
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上)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的,認為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所以必須做好。儘管屢遭逆境,也要難行能行,始終堅定「道濟天下」,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貢獻與影響。一起來看看他如何傾其一生承傳和弘揚傳統文化。
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有一位人物,他的名字和其他中華傳統文化聖人很不一樣,叫「老子」。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而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老子,既不見首,也不見尾,是比神龍還神的神話般的人物。
八月十五團圓夜 賞析詩詞佳句體驗中秋古韻
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明月此時無聲地連接起人們遠隔千山萬水的思念。
漫話中華傳統節日
古人談論節日,總關乎倫理道德,無不強調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達棄惡揚善,激濁揚清,各種傳統節日均有深厚的修煉文化底蘊,厚重而多彩。
← 上一頁
頁 12 / 13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紀念「四・二五」26週年 英國政要致信支持
紀念「四・二五」:從林沖誤闖白虎堂說起
天津法輪功學員孔凡衛被枉判七年半 多人遭綁架
往日回憶:勞教所警察尋找《轉法輪》
明慧故事廣播:深山奇女 絕處逢生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