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德行典範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子游與漢明帝尊師重道
古人云:「三教聖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不敬師是為忘恩,何能成道?古之先哲聖賢以身作則,虛懷若谷,其尊師重道的風範堪為後世楷模,令人敬仰。
讓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蘊含的美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中華正統文化被系統破壞之前,寬容與忍讓在幾千年的文化承傳中,早已是中國人生命的一部分了。「六尺巷」、「仁義胡同」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化解了鄰里糾紛,彰顯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懷和格局,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傳統美德的見證。
誠實守信唯此為大「季札掛劍」流傳千古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宇宙特性真善忍中「真」的一種表現,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做到,這是為人處世之本,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們來看看一些堅守誠信而令人欽佩的故事。
仁者為何樂山?孔子告訴你答案
自古以來,從達官貴人到市井村夫,很多人都喜歡寄情山水,以不同形式享受山水田園。孔子曾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描述出仁者的胸懷、智者的敏思,人們都耳熟能詳「仁者樂山」這句話。仁者為何樂山呢?我們來看看孔子給的答案。
古人尊師故事三則(上)帝堯拜師訪賢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師之道尊貴、莊嚴,老師是倫理道德、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教人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是道德的表率。帝堯於勤政之暇,常來老師尹壽之處拜訪,他對老師極為恭敬,讓尹壽居主位,自己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
聖王明君尊師重道 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韓愈的《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一起來看看幾個例子。
「漁父辭劍」—— 在《史記》上名留青史的漁夫
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正史只有寥寥二十四部,能夠進入史家眼中而載入二十四史的人可謂鳳毛麟角,絕非尋常人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史書的《史記》中竟有一位小小的漁翁上榜!這位漁翁是憑什麼上榜的呢?
克己復禮 古今都通用的做人原則
古代先賢制訂禮制滋養人的本性,節制人的慾望,趨利避害,少犯錯,避免誤入歧途而毀了自己。一起來看看,古往今來人們是怎樣克己復禮、遵守做人的原則。
← 上一頁
頁 5 / 5
最新發佈
天音淨樂:白日飛升的詩人
參與迫害法輪功 中共間諜被美國判刑
馬里蘭感恩節遊行 主辦方:法輪大法令人精神提升
兒童明慧故事廣播:小玉的故事
【重量級常青書籍】《明慧報告:中共迫害法輪功已持續25年》(英文版)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