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傳統正見
【聽文章】緹縈救父感動漢文帝 中國自古為何推崇孝道?
西漢文帝時代,名醫淳于意不喜奉承,被顯貴誣告而被判有罪。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不忍父親受酷刑,寫了一封為父親申辯的申訴書想辦法送呈漢文帝。緹縈的膽識和孝心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為何如此推崇孝道呢?
一代聖主康熙的教子「心法」
康熙大帝一生,勤政審慎,勵精圖治,以其超群的智慧和遠見,執掌朝政六十一年之久。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一起來領略這位聖主仁皇的教子「心法」。
幸福坤典 品讀《女誡》發現溫柔善良
班昭,字惠班,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在她70多歲高壽之年,她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完備的女性禮教規範《女誡》。她在書中解釋了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四德之義,她留给女性的智慧之言,實乃用心良苦的幸福坤典,流芳兩千年,在歷史上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一起來看看。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2) 以仁為本 子貢縱橫政商
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支柱,主要精髓在仁、禮和中庸三個方面,為人誠厚寬容、處事考慮他人。能在政界與商界游刃有餘,春秋時代的子貢就是是孔子的弟子中學以致用的典範,成就了仁愛、誠信、善謀的中華儒商。
尊師弘道 富而無驕 (1) 孔子周遊列國 儒商子貢出資
孔子為甚麼有財力周遊列國十四年?是誰出的錢?贊助者就是他的學生子貢。一般人認為無奸不成商,子貢學的是仁義之說,宅心仁厚且樂於助人的經商之道,卻能富可敵國。儒商和奸商有何區別?我們來看看。
如何為人處事?孔子以德教化 後世譽為萬世師表
孔子一生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他重視教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後世譽為「萬世師表」。我們回顧幾則古籍中記載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孔子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導。
遵守男女有別之禮 關公秉燭夜讀
中國古禮之大節是男女有別。古人為何如此重視男女有別之禮?現代年輕人也許認為這些禮節與自己沒有甚麼關係。有沒有關係,讓我們從幾個的故事中一探究竟。
潔身守德好運連連 貪色敗節災厄頻頻 (下篇)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其中淫念一起,不是功名被奪,就是折壽早夭,因而古人留下很多典故警示人們。但是能夠記取這些教訓的人們,當今寥寥可數,很多人節制不了自己的情慾,甚至會以情人節之名放縱自己,以致變成「情人刧」。這些貪色遭惡報的故事,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示。
潔身守德好運連連 貪色敗節災厄頻頻 (上篇)
七夕,也稱七巧節、七娘生,目前成為華人地區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特別是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傳統上已婚夫妻會在這天祈求婚姻美滿、忠貞。夫婦緣乃天定之人倫,乃為道義、人倫而結合,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為對方而潔身自愛,一直是亙古不變的應守分際。
【聽文章】古人信守婚姻承諾 恪守貞義三十年
清朝程、劉二人的父親為稚齡兒女定下婚姻之約,兩人素未謀面,又音訊不通,在生死不知的情況下,彼此矢志貞潔、守義,三十多年如一日。最終上天庇佑善人,在顛沛流離之後,為之成就「天作之合」。一起來看古人信守婚姻承諾的故事。
← 上一頁
頁 13 / 21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紀念「四・二五」26週年 英國政要致信支持
紀念「四・二五」:從林沖誤闖白虎堂說起
天津法輪功學員孔凡衛被枉判七年半 多人遭綁架
往日回憶:勞教所警察尋找《轉法輪》
明慧故事廣播:深山奇女 絕處逢生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