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 盛夏始

小暑到 盛夏始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報導】「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曆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度,盛夏開始,氣溫升高。每年落在公曆七月六日到八日之間,二零二四年的小暑是七月六日。

顧名思義,「小」就是微,「暑」就是炎熱,意思是說雖然天氣已經很炎熱,可不是最熱的時候,但拉開了「三伏天」的序幕。夏天最熱的時節是下一個節氣「大暑」,所以有「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小暑特色:出梅、入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小暑,六月節。小暑一般都是接近黃曆六月份,二零二四年的小暑是黃曆六月初一,此時已脫離梅雨季,開始是多颱風的季節。「六月初一,一雷壓九颱,無雷便是颱。」民間常以六月初一是否打雷預卜當年是否有颱風,各地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
溫風至: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蟋蜂居壁: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移入庭院的牆角下避暑。
鷹始摯:幼鷹由老鷹帶領,開始學習飛行博殺獵食的技術。小鷹學習高飛,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也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更加酷熱的大暑。

人們說「熱在三伏」,從小暑至立秋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俗稱「伏夏」,有初伏、二伏、三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較少外出以避暑氣。

小暑習俗

1. 嘗新

在南方,此時早稻陸續成熟,農人會將稻穀碾成新米,做好飯供祀祖先和五穀神靈,祈禱風調雨順。家家戶戶會和鄰里鄉親們一起品嘗豐收的糧食、喝新釀的酒,稱之為「嘗新」。

家家戶戶會和鄰里鄉親們一起品嘗豐收的糧食、喝新釀的酒,稱之為「嘗新」。

2. 曬蟲

暑氣雖熱,同時也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由於之前的梅雨季潮濕悶熱,容易滋生黴菌,相傳古代皇帝會在黃曆六月六日「曬龍袍」,民間也會在這天把衣服、棉被、字畫、書籍等物品拿出來曝曬,所以有「六月六,晒紅綠」、「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晒袍」的習俗,藉著充足的陽光,祛除霉味,驅除書蟲。

同時也會在這天幫家裏的貓狗牲畜等洗澡,避免皮膚病,利於健康。

3. 「姑姑節」

黃曆六月六日也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姑姑節」,這一天女兒、女婿都要回娘家共度好時光。

這個風俗相傳與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重臣狐偃有關。狐偃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回國封相後勤理朝政,成就一方霸業,晉國上下都很敬重他。每逢黃曆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時,都有無數人來拜夀送禮,後來他就有點兒居功自傲了,連直言相勸的親家趙衰也被他氣死。

趙衰兒子怨恨岳父不講仁義,一直找機會要為父報仇。一次晉國遭災,狐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六回家過壽,女婿決定趁祝壽之機刺殺岳父,報仇雪恨。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信。女婿得知事情敗露後,惶惶不可終日,就束身就縛,等老丈人收拾。

狐偃因為在賑災過程中,親眼證實親家趙衰直言不諱所指的施政缺失,後悔當時未聽親家忠告,也懊悔自己過去行徑。雖然得知女婿有意刺殺洩憤,不但不予怪罪,還當眾自承錯誤,而且為了記取教訓,往後每到六月初六,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

此事後來傳到民間,引發百姓效仿,也都在六月初六接回閨女,以圖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都會穿戴整齊,攜帶家小,大包小包回娘家。而娘家也會派出晚輩,在來路上迎接姑姑,民俗上稱作「請姑姑」。    

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都會穿戴整齊回娘家。(清 畫院《十二月月令圖七月》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小暑養生:健脾除濕

中醫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對應自然界的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也同時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長夏在黃曆六月,五行中屬土,與五臟的脾相呼應。

小暑正是長夏之際,《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到:「脾主長夏」。體內通常較「濕」的人,脾胃較差,經常感覺肢體沉重、燥熱、疲勞感,小便經常呈深黃色。所以長夏養生的關鍵在於除濕、利濕以健脾運。

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癒,這就是中醫稱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小暑開始氣溫較高,往往人們食欲不振,而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南朝梁代宗懍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餅。」這種吃法就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從中可知伏日吃熱湯麵餅、辟惡保健的習慣,從三國時期就有了。三伏則是秋天了,吃餅和雞蛋可以補充營養,也有送走伏天的意思。

現代人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尤其是冷飲、冰品,建議不宜多食,以免腹受寒氣。有些人會吃辛辣油膩的食物提振食慾,但吃太多反而對身體會有損傷,要留意適量食用。

小暑還是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多補充水分,可食各種瓜果,如冬瓜、黃瓜、西瓜、苦瓜等當令食物,都是消降體熱和排除體內濕氣的好選擇。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小暑過後,氣溫升高,露天久置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

雖然身處亂世中,但保持平和、善意的心境,超脫世俗之外,仍然能品味出夏天裏明媚生動的美好。

結語:煩夏莫如賞夏

小暑到,盛夏始。唐代詩人白居易「消暑」有妙訣:

《消暑》
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白居易端坐在院中,感悟到心靜自然涼的養生之道,也許靜坐也是對抗暑熱的一種辦法。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這些方法在現代仍可借鑒。

雖然身處亂世中,但保持平和、善意的心境,超脫世俗之外,仍然能品味出夏天裏明媚生動的美好。

【關聯文章】
漫話二十四節氣

明慧網原文:
【神傳文化】二十四節氣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0/95189.html

(本文主圖説明:清 畫院《十二月月令圖六月》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