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年味  传统新年风俗知多少

找回年味 传统新年风俗知多少

文/法轮功学员(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黄历的正月一日,是新一年的开始。

黄历新年是华人普遍重视的节日,由岁末大扫除、除旧布新起,到年三十晚与家人围炉(或称吃团年饭、团圆饭、年夜饭),到年初一参拜祈福、走春拜年等等,过节的习俗丰富热闹。

壬寅年岁尾,新一波疫情海啸般骤起,共产党摇摇欲坠,历史将翻开新的篇章。

回顾一下传统的新年风俗,找回年味,回归传统。更期盼大家都能找到大疫中的救命之宝,健康平安、幸福吉祥!

拜天地祖先  吃「年饭」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即「岁首」、「大年初一」。在传统文化中,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设斋果茶酒于庭,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然后晚辈向长辈作揖拜年,长辈赏给幼小晚辈红桔、花生、糖果等等。

很多地方在这天有早餐素食的习惯,主食米饭,这米饭是在除夕夜就准备好了,按次年的月数量米(闰年十三升,平年十二升),称为吃「年饭」,谓之「年年有余」。开膳时头一碗敬奉长辈吃,长辈夹菜给晚辈,寓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整齐,出门走春探访亲友、拜年贺岁,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大年初一出行称为走春,「春」在闽南语有剩余之意,出行者彼此联谊、祝福,求得好兆头!

年年有余。(明慧网)

开门炮仗 逐退瘟神恶鬼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用以逐退瘟神恶鬼。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的地方初一至初三早晚都放鞭炮。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表达美好祝愿

在传统的正月初一,「拜年」是一项辞旧迎新的重要活动,人们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处祝贺新春,相互表达美好祝愿。在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要施礼「贺年」。

拜年活动一直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一、亲身拜年

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形式大体分为几类:

1.走亲戚。即到亲戚家作客。明李沂《东家儿行》中说:「烹羊豕,走亲戚,东家老妪笑哑哑。」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走亲戚、回娘家,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是一种亲情大交流。

2.礼节性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如与主人是平辈,只须拱手一揖即可;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叩头施礼,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3.感谢性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如律师、医生等)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4.串门式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日没有多大往来,但见面都能谈得来,新年时就是到院子里,见面时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无甚过多礼节。

5. 团拜。这种形式大约从清朝开始,就是团体中的一群人互相庆贺。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二、飞帖接福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习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朝时成为时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大户人家还特设「门簿」,记载客人的往来和飞帖。门簿的首页多会虚拟「亲到者」四人,用以图吉利讨口彩。此四者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上层士大夫有互相投贺名帖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耗时又费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名谒」、「名纸」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是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杨柳青年画。(公有领域)‌ ‌

占岁 占卜本年年成

大年初一开始,民间有占岁(也称占岁)的习俗。人们通过进入新年正初一至初十,这十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来占卜新一年的收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此习俗,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正月初一是第一个朔日,古人称为「元朔」。这一天也是黄历新年的第一天,尤显重要,关系著一年的时运。尤其在过去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离不开日月星辰、阴晴圆缺等等天候影响。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古时新年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度朔山上的天鸡,说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著叫起来了。所以新年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著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

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用木头刻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用以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来。

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便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人们不但在过年时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不用扫帚不往外泼水倒垃圾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且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在大年夜扫除乾净,年初一就不用扫帚、不倒垃圾,并且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结语:救命之宝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象迎新春」,这个吉祥话源于北宋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生动地描述了过年热闹而欢乐的气氛。但毕竟现在能真正以华人传统方式过年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不但过年被移花接木改成春节,甚至连驱除瘟神的炮竹都不能燃放。

「劫难无情 大疫有眼 别陪红魔灭 快找真相」(《洪吟四》〈何时醒〉),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诗文中屡屡示警,并开示解救之道。

辞旧迎新之际,一起来欣赏一首童谣,祝愿华人同胞明真相、得福报,兔年平安吉祥!

童谣:救命宝

新冠家家跑
染疫似煎熬
嗓子如刀割
浑身痛难消

浑身痛难消
死因被谎报
感冒是胡说
专家骗人猫

专家骗人猫
死尸没处烧
恶报追五亿
谁还骗得了

谁还骗得了
真相睁眼瞧
法轮大法好
难中救人宝

法轮大法好
难中救人宝
马上找真相
信者命能保

「炮竹一响除旧朝,迎来莲花庆新春」,明真相,得福报,祝愿华人同胞兔年平安吉祥!(明慧网)

【延伸阅读】
花花绿绿过新年─年画漫谈
台湾明慧冬令营 大小朋友满载而归
过年人团圆 辽宁善良家庭企盼亲人归

明慧网原文:
【传统文化】新年风俗(1)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27/119448.html
【传统文化】新年风俗(2)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28/1194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1/16/童谣-救命宝-455069.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网)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