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你独立思考

苏格拉底教你独立思考

文/萧潇、明月(明慧之窗记者古缘编辑)

古典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苏格拉底方法」(也称苏格拉底辩论)作为西方传统哲思的基础,尽管在最近几十年里受到了一些批评,却依然是西方高等学府,特别是法学院甚至最高法院,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基础。

两千五百年前,东方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公元前四八三~四零零年),为东方人留下宝贵的思想和道德文化;几乎同时期,出现在西方的苏格拉底(公元前四七零~三九九年),也为西方人留下了同样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生于雅典,至今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教学一辈子,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只是口述、面授、心传,并未留下任何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其学生在多年之后,根据记忆整理出来的。

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是个人之间合作论证对话的一种形式。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反诘法(method of elenchus)是苏格拉底用来研究诸如正义或美德等伦理概念的性质或定义的方法,据说有以下步骤:

  1. 苏格拉底的对话者说出一个立论,例如「勇气是灵魂的忍耐」。
  2. 苏格拉底决定这个立论是否虚假,并提出反驳。
  3. 苏格拉底确保对方同意他的反驳的进一步前提,例如「勇气是一件好事」和「无知的忍耐不是一件好事」。
  4. 苏格拉底随后反驳,对方也同意,这些进一步的前提意味著与原始立论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它会导致「勇气不是灵魂的忍耐」。
  5. 苏格拉底随后声称他已经证明对方的立论是错误的,否定是正确的。

仅从这五个步骤看起来,苏格拉底辩论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对话者的立论是错误的。真是这样吗?也许有些对话的结果的确如此,但如果每次对话结果都是如此,这个方法就和现在那些单纯以「战胜」对方为目的的狡辩太接近了,很狭隘,更谈不上对学生伦理和道德的培养。

苏格拉底反诘法

很多人知道,苏格拉底以自己没有标准答案而闻名,他认为「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让我们来继续探寻,看看柏拉图原文中记述的一个故事:

欧绪弗洛的父亲意外害死了一个奴隶,于是欧绪弗洛前往法院起诉自己的父亲。没想到在法院门口遇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便与他讨论起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甚么是虔诚?欧绪弗洛对神学很有研究,认为自己当然明白甚么是虔诚。

虔诚就是能使得神灵满意的行为,而起诉自己的父亲属于大义灭亲,自当为神灵所满意。然而,苏格拉底又指出,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其实是有分歧的,取悦了一位神,就可能惹怒另一位神。显然,欧绪弗洛知道神灵之间也有分歧,于是他也明白了自己对虔诚的这个定义并不恰当。

这就是苏格拉底帮助人们察觉自己偏见、傲慢甚至无知的常见方法。他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常见的信仰、道德问题,如甚么是虔诚?甚么是正义?甚么是美德?甚么是知识?然而等他人提出一个定义、断言或结论后,苏格拉底再指出这一定义的不合理或不完善处。这个探讨过程让人们看到自己的盲点。

苏格拉底雕像。(公有领域)

苏格拉底法的四个部分

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罗布・里奇(Rob Reich)是二零零一年斯坦福大学最高教学荣誉奖沃特・格尔(Walter J. Gores)卓越教学奖的获得者。里奇教授也谈到了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

根据里奇教授,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份: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指在谈话中询问对方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然后寻找对方观点中的自相矛盾的点;「助产术」指像助产婆帮助产妇生出婴儿一样,帮助对方把讯息回忆起来;「归纳」则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对方排除个别情况,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便得出了「定义」:一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

我们看到,基于苏格拉底方法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在苏格拉底的方法中,没有单方面灌输,也不需要死记硬背,课堂经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共享式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负责通过提问推动对话向前发展。对话的「老师」或领导者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以揭示构成反驳的思想和陈述的价值观。学生们也会向老师或学生之间提出问题。

这种探究过程是互动的,教师既是讨论的参与者,也是讨论的引导者。使用苏格拉底方法培养的是注意力、思考力、基于道德伦理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苏格拉底大理石雕像。(公有领域)

承认无知

希腊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这位最有智慧的哲人,做学问的态度很谦虚,他和人谈论哲学的时候不以高傲者自居,相反的,他从承认自己「无知」开始,一步一步地与人进行对话,引导人自我反省: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能认识些甚么?真理是客观的?还是因人而异的?

苏格拉底相信这世上有客观的真理,这个真理能指导我们过善良的生活,例如他会问:「甚么是德?」「德的本质为何?」对他而言,知识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应包涵德行。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他的哲学教诲就是要人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找到生命终极答案

《The Paper Chase》(力争上游,一九七三)这部美国电影中的金斯菲尔德教授,采用的就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这位综合哈佛法学院教授们言行的老师,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你教你自己法律,我训练你的头脑;你来时满脑子浆糊,你走时想问题像个律师。」

看了影片后,我们会发现,金斯菲尔德强调:老师不是填鸭知识、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者,知识要靠自己学,教师只是训练你的思考能力。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真诚的学习者靠自己内在的动力才能具备的。外在的压力,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只是暂时的

思维需要正确训练才能清晰有力,意志只有经过磨砺才能百折不挠,价值观和信仰经过时间才能看出当事人真信的是甚么。人生百年,转眼即过。我们为甚么活著?这个问题也很适合用苏格拉底式问答做论证练习。如果通过练习,您也发现即使是最可信的前提,也会得出不可信的结论。

最后的结果,即便是用「清晰的犹豫」代替了「不清晰的肯定」,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是学习和找到生命终极答案的过程。

【延伸阅读】
勇者无惧的孔子与苏格拉底
名画欣赏:《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圣人苏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识
一道奥数题的答案
别被实证科学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真的有神吗?自古神迹在人间

(点击以上图片阅读文章:《二百年后 二个美国家族命运为何大不同?》)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2/12/20/苏格拉底方法-452677.html

(本文主图说明:苏格拉底雕像,公有领域)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善良与光明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