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馨語】回歸傳統 中秋月圓人更圓

文 / 晨曦(中國大陸)(明慧之窗記者金弘怡編輯)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祭月、拜月就成為傳統。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闔家團聚,尊老敬老,有著悠久的傳統。在《禮記・月令》中記載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是說每到中秋時節,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送去凳子、手杖,還要送糜粥等可以吃的食品。

回顧幾千年來中華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歷史,那些輝煌的基礎,正是我們祖先所奉行的做人做事的原則,「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句老話越來越被人淡忘。對長輩的尊敬與孝順是為人的基本品德。孔子說 :「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孝是為人之本,沒有這個孝,其他道德都是空談。

現實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以「真、善、忍」為準則,在道德日益下滑的今天,能處處考慮別人,吃別人吃不了的苦,為他人所不能為,修德修心,家庭和睦,鄰里融洽,親友和諧,像一股清流洗刷著人間的冷漠,為無數家庭帶來了溫暖。

願「真、善、忍」引領回歸傳統、人心向善的力量,也能感染您,帶給您幸福與美好。

【關聯文章】
窗前馨語
道德傳家

【延伸閲讀】
中秋說「孝」: 看古今孝感天地的故事
中秋說「禮」
孝子的福報
孔子《論語》中盡孝的四個內涵
傳統價值在現代科學和AI時代的意義
回歸傳統 挽救了我的婚姻

明慧網原文:
明慧期刊 祝你平安(第121期)
https://qikan.minghui.org/mhqkpage/qikanimage/2025/09/24/znpa121.pdf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