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諫官」為中國古代官職之一,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謂。朝廷中為甚麼要設立諫官一職呢?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目的是為了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
對於他人的建議和指正,能包容和廣泛採納,這樣才能不斷進取,避免「只緣身在此山中」,對自身的過錯「不識廬山真面目」,固步自封而造成損失。人們說「忠言逆耳利於行」,宋仁宗就是這樣一個聞過則喜的人。
宋仁宗,名趙禎,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在他的帶領之下,天下太平、國富民強、文化繁榮,宋朝曾經出現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繁榮盛世,史稱「仁宗盛治」,後人稱他為「仁君」和宋朝的「明君聖主」。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性情寬厚、生活簡樸、善於納諫。包拯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有時君臣之間爭論激烈,仁宗即使一時生氣,最終還是會採納他的建議;有時甚至唾沫星子都飛濺到臉上,但仁宗還是一邊用衣袖擦臉,一邊聽取建議,也沒有怪罪他。
宋仁宗不僅能夠採納他人的建議,在慾望面前也能很好地約束克制自己。史料中記載了宋仁宗日常生活中幾則軼事,事情很小卻很讓人敬佩,也讓他得到了後世史家的交會稱讚。《宋史》讚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不貪戀女色
有一次,諫官王素勸仁宗不要貪戀女色,仁宗說:「最近王德用(武將)的確進獻了美女給我,現在正在宮中,我很喜歡,就讓我留下吧。」
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怕陛下被女色所惑。」仁宗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立即下令把進獻的美女每個贈送三百貫錢後,遣送她們離開皇宮。
看得出來,仁宗還是有些戀戀不捨,於是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這麼匆忙辦理,那些女子既已進宮,過一段時間再送走也不遲。」仁宗說:「我怕把她們留久了,因為情深更不忍心送走了。」說後,依舊按所言送走了這幾名美女。
減宮女侍從
一天,仁宗退朝後回到寢宮,讓梳頭的太監為他梳頭。太監問仁宗懷中的奏折是關於甚麼的,仁宗告訴他這是諫官上奏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
梳頭太監說道:「大臣家中尚且都有歌伎舞女,而且一旦升官還會增加,陛下的侍從並不多,他們還建議要減少,這太過分了!」仁宗沒有答話。
太監又問這個建議是否準備採納,仁宗說:「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了。」太監依仗自己是仁宗身邊的親信,平日受寵,便說:「如果要採納這個建議,那就把我第一個削減了吧!」
仁宗聽後馬上起身,命人按名冊將二十九人及這個梳頭的太監一起削減出宮。後來,皇后問仁宗為甚麼把身邊多年的親信,況且並不是多餘人的梳頭太監削減出宮呢?仁宗說:「他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忍口腹之欲
有一天早晨起來,仁宗對近臣說:「我昨天夜裏睡不著覺感到很餓,很想吃燒羊。」侍臣說:「那您為甚麼不降旨讓他們準備呢?」仁宗說:「你聽說過宮中每次索取東西,外面的臣民百姓就會跟風效仿嗎?我怕我開口後,下人們會每天夜裏都宰殺,以備我隨時之需,這樣久而久之,會殺害多少生命啊!我何不忍下一時的飢餓,而避免無窮的殺戮呢?
對於自己的口腹之欲,仁宗為了能給朝廷樹立節儉的榜樣,即使又累又餓也不願意讓廚房開先例為他做羊湯。
不吃貴蛤蜊
有一年初秋時分,有官員獻上蛤蜊給仁宗,仁宗問從哪裏弄來的,官員說是遠道運來的;仁宗問多少錢,官員說每枚一萬錢,總共二十八枚二十八萬錢。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儉,現在吃幾枚蛤蜊就要這麼多錢,我吃不下。」他不接受官員為討好自己而大費周章的行為,最終也沒有吃。
碎通天犀救民
當國境內突發大瘟疫、眾多百姓受難時,仁宗不是下令處罰官吏,也不是照樣歌舞昇平遮蓋災情,而是脫下天子的龍袍,「暫離正殿,不受朝賀」,誠摯地表達愧於奉天行道的天子職責;減少膳食,誠懼內省,查察自己的掌政是否違反人道?是否符合天道?
京師發生大瘟疫時,仁宗先想到的就是窮困貧病的人家,就命令太醫找來善於把脈的人,就近在各縣衙門為貧民開設了公診、給藥。
為了幫助百姓對抗瘟疫,仁宗命宮中的太醫為百姓研究抗疫的藥方,合出藥來。他又命內侍拿出高貴藥材,內侍拿來了兩個犀角,讓太醫鑑定分析藥性是否合用。其中有一個是稀有的「通天犀」,當時仁宗內侍李舜舉知道通天犀是珍稀寶藥,就請求留下這個犀角供皇上御用。
豈知,仁宗一點都不高興,說:「我豈是貴異物而賤百姓的人?」說著就把通天犀打碎了,讓其入藥醫治百姓。在仁宗寬厚為民的親政下,許多忠臣、賢良官吏都得到鼓舞,響應了仁政,最終瘟疫逐漸退去,京師轉危為安。
讚曰:人者仁也,仁義有道,人者忍也,忍苦忍勞,仁宗忍欲,上行下效,太平盛世,以仁為號。
正是宋仁宗的這種仁恕寬容、以身作則、知人善任,真的擔得起「仁」這個謚號。
(出自《宋史》)
【延伸閲讀】
「大樹將軍」謙讓克己的泱泱風範
羊祜仁德化民 「羊陸之交」傳頌千年
姜子牙的「倒霉歲月」:吃得了苦,才擔得起重任
「禮」的古今之變(上)
「禮」的古今之變(下)
古人修忍 常德不離
古法今用 重溫《顏氏家訓》的教育智慧
留給子孫何種財富為好?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0/10/【傳統文化】「仁君」風範-納言克己-139608.html
【傳統文化】「仁君」風範:寬厚節儉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0/9/139607.html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0/2/21/無論尊卑貴賤-避疫只看人心-401489.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