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日本有一位高僧,有一天他接見了一位學者。這位學者自恃有些才華,所以自視甚高,喋喋不休又咄咄逼人地向高僧講述著自己的高論。高僧一面耐心傾聽,一面親自為這位學者斟茶。斟茶時,茶水已經斟滿,可高僧還沒有停止,結果茶水從杯口都溢了出來。
學者看到後,立即說:「茶已經滿出來了。」
高僧慈祥地笑著,自語道:「噢,茶已經滿出來了,就再也裝不進去了。」
這位學者很聰慧,馬上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所以立即改正驕傲自滿的態度,虛心求教,結果自己真的受益匪淺。
道理顯而易見,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所以說做人要謙虛,切忌自滿自大。「滿招損,謙受益」是華夏民族的千古遺訓,古人用「虛懷若谷」來形容人的胸懷像山谷一樣開闊深廣,能夠去容納、接受和學習他人的長處。
《禮記曲禮上》說:「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意思是君子要用恭敬、克己、退讓的精神來顯示禮。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將領、賢士,大都具有居功不傲、謙退不自誇的優秀品德。
「三將讓功」謙虛不傲
春秋時期,齊國侵佔魯國和衛國,魯、衛兩國求救於晉國,晉景公於是任命郤克為中軍元帥,士燮為佐上軍,欒書統領下軍,讓他們率軍出戰。在戰鬥中,晉軍將領與士兵們同仇敵愾,一起衝鋒陷陣,郤克身受箭傷,仍在戰場奮勇殺敵。結果晉軍獲得大勝,齊國獻寶求和,歸還了侵佔魯、衛的土地。
晉軍凱旋回國時,許多人都前來迎接晉國將士。佐上軍士燮卻走在軍隊的最後面,他的父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軍隊立了大功,國人歡喜地在這裏迎接,我如果先進去,必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是代帥受名,所以我不能走在前面。」他的父親見兒子能夠如此謙遜,非常高興。
郤克晉見晉景公,景公高興地對他說:「這次取勝,這是你的功勞啊!」郤克謙虛答道:「這是君主平日的訓導,其他將領們的努力,我哪有甚麼功勞呢?」
佐上軍士燮晉見景公,景公對他說:「打了勝仗,這是你的功勞!」士燮也謙虛地說:「這是荀庚(未參戰的上軍將)的運籌帷幄,郤克的指揮有方,我哪有甚麼功勞呢?」
下軍將領欒書也去晉見景公,景公同樣稱讚他立了功。欒書說:「這是士燮指揮有方,士兵們拼命殺敵,我哪有甚麼功勞呢?」
立了大功,卻不居功自傲;有了榮譽,卻謙虛謹慎,克己讓功。「三將讓功」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
「大樹將軍」先人後己
光武帝劉秀的心腹大將馮異,字公孫,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官至征西大將軍,封陽夏候。他為人非常謙讓,從不居功自傲。
馮異在路上遇到其他的將領,總是驅車讓路。軍隊每到一處安營紮寨完畢,將領們都會聚在一起互相誇耀自己的戰功,只有馮異總是一人背靠在大樹下沉默不語,因此軍中都尊稱他「大樹將軍」。
軍隊攻破邯鄲時,劉秀重整軍隊,很多軍士都說願意被分配到馮異的軍中,希望聽從「大樹將軍」的指揮。劉秀從此對他更加重視。
建武二年,馮異被派往三輔地區,征討那裏的赤眉軍和延岑(新末東漢初群雄之一)。馮異領軍西行所到之處,施恩於民,取信於民。弘農地區原有十幾個自立為將軍的,但由於馮異嚴明紀律,所到之處秋毫不犯,各地勢力都望風而降,率眾歸降。
建武六年夏,隗囂(音偉消、wěi xiāo)叛漢,光武帝所派的平叛諸將屢次戰敗。馮異被光武帝下詔率軍前往,結果隗囂的軍隊被馮異打得慘敗,北地豪強頭領耿定等人相繼降漢。馮異上書向皇帝奏明軍中情況,他謙恭禮讓,一點也沒有顯揚自己的功勞。光武帝命他進軍義渠,兼任北地太守。
「大樹將軍」後來引申為不居功自傲的將領,比喻謙虛謹慎、不炫耀功勞的人。
人生的一切福運均來自於自身長期積累的德,「貴人賤己,先人後己」、處處謙遜退讓是守德和真正自重的一種體現,馮異正是因此而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也受到了將士們的尊敬和愛戴。
「瘦羊博士」甘於吃虧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有位太學博士名叫甄宇,字長文,他為人忠厚,清心寡慾,遇事謙讓。博士在漢朝是官名,是精通並能講授五經(《易》、《書》、《詩》、《禮》和《春秋》)的人,能得到一個博士的位子是很不容易的。
當時,每年臘月祭祀後,皇帝都要下詔賜給太學博士們每人一頭羊。但是羊有大小肥瘦,主管此事的官員不知如何分才好,便提議把羊都殺了分羊肉,或者採取抓鬮(音糾、jiū)來決定。
甄宇知道後感到非常羞恥,便自己上前去要了一頭最瘦小的羊。眾人見後都感到非常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為此事而發生過爭執。
光武帝得知此事後,對甄宇非常欣賞,有一次在朝堂上問:「那位『瘦羊博士』現在在哪裏?」從此甄宇便有了「瘦羊博士」的雅號,朝野稱頌。因為甄宇德才兼備,他很快被推舉為太子少傅。
後人用「瘦羊博士」來讚美那些能夠克己讓人的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退讓是待人處事應遵循的原則。在是非利益面前,能夠甘於吃虧、克己讓人,這是一種美德和修養,是志行高潔君子的作為。
(出自《通鑑記事本末》《後漢書・馮異傳》《後漢書・甄宇傳》)
【延伸閲讀】
羊祜仁德化民 「羊陸之交」傳頌千年
「禮」的古今之變(上)
古人修忍 常德不離
古法今用 重溫《顏氏家訓》的教育智慧
留給子孫何種財富為好?
【聽文章】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衷少爭 謙德少妒
明慧網原文:
【傳統文化】謙虛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6/9/130010.html
【傳統文化】三將讓功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1/27/115295.html
【傳統文化】貴人賤己 先人後己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1/20/114778.html
【傳統文化】克己讓人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7/6/132140.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 唐虞夏商周)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