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義輕利的商人獲利超往年

重義輕利的商人獲利超往年

文/《明慧週報》 (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了「重義輕利」或者說「先義後利」的思想。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和「義然後取」。一次,孔子與子貢談論食、兵、信三者孰為重時,孔子以信為第一,認為「民無信不立」。

顯然,足食和足兵體現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則屬於道德追求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將道德追求置於優先於利的地位。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義利觀對西漢以後的朝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清代梁恭辰撰寫的《勸戒錄》中就提到了一個「重義輕利」的商人的事跡。

嘉慶六年(一八零一年),江西人劉映南跑到千里之外的福建汀州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於是將銀子裝在箱子中坐船回家。怎料途中上岸遭遇竊賊,箱子被偷走。劉映南當眾號哭道:「箱子裏有毛某所寄存的二百兩銀子,這可怎麼辦呀?」

此時大概竊賊還沒有走遠,眾人十分同情他,就幫助他去追竊賊,很快就看到了竊賊的身影。那竊賊見勢不妙,丟下箱子加速逃跑了。劉映南打開箱子,大喜道:「毛某寄存的銀子還在啊。」不過他自己賺的銀子都沒了。

眾人問他丟失了多少銀子,他說「四百兩」。眾人很奇怪:哪有丟了銀子還高興的呢?於是問他為何歡喜。劉映南說:「寄銀在,還可以去見朋友。自己丟失了銀子,大概是命吧!」眾人紛紛讚歎。

這一年,劉映南做生意獲得的利潤比以往多出數倍,正好補償了他所丟失的錢財。這難道不是上天在嘉獎他嗎?

嘉慶十四年(一八一五年),與劉映南有生意往來的一位同鄉在福建歸化縣(今明溪縣)經商,忽然生了重病。恰好劉映南前去收賬,看見債主們都聚集在他的店中,在查驗清點錢財貨物,商量如何分配,但因為各持己見,還沒有結果。

這位同鄉欠劉映南五十兩銀子,數額是所有人中最高的。劉映南便對眾人說:「如果錢貨暫且不分,病人大概還不會死;如果錢貨驟分,病者必死無疑,人家就會說我們導致他死亡的,況且他的家人該怎麼辦呢?他欠我的最多,現在這種情況,不如我們等到明年春天再說,如何?」

眾人都同意了,隨後散去。而商人不久也痊癒了。劉映南回到船上返家,半路上有大盜準備搶劫他,但聽說他是空手而回後,就放棄了打劫。劉映南的性命得以保全,這難道不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劉映南的一個善舉也讓自己逃脫了一劫。

但是,在中共治下的「一切向錢看」、很多人「重利輕義」的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知為何「義」要大於「利」。其實,這是上天對人的基本要求,一個人在面對「義」與「利」時如何選擇,神佛都會看在眼中,那些「重義輕利」者一定會得到上天賜予的福報。

【關聯文章】
新商道

【延伸閲讀】
【聽文章】以仁為本的東漢清官第五倫
傳統故事廣播:人算不如天算 義士廖有方的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四)— 義字篇
【正史嘉言】立人之道: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
【聽文章】客戶投訴卻拒絕換人 她如何贏得如此信任?
生命中最珍貴的珍寶
【聽文章】不爭不鬥的快樂擺攤人
放下利益心 她變成樂呵呵幸福人

明慧网原文:
明慧週報:中國版(第一零六八期) https://qikan.minghui.org/qikan.aspx?id=214977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