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說二十四節氣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說二十四節氣

文/明月(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務農者和園藝愛好者都知道,除了土壤、養分、陽光和水等因素之外,要讓植物生長健康、收穫豐厚,按照節氣施作也極為重要。

節氣: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古代通過觀察季節變化和太陽周年運動,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套時間劃分系統。這套系統可謂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可能有更神奇的背景,還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1]。

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初具雛形,至西漢《太初曆》時正式確立。《太初曆》這部曆法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一零四年)完成的。古人對大自然的重視、了解與生存能力,由此可略見一斑。

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反映了季節變換、氣候變化和物候特徵,對農業生產、健康保健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節氣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依據,每十五天為一個節氣。例如:春分時太陽黃經[2]為0°,夏至為90°,秋分為180°,冬至為270°。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面的角度關係。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二十四個節氣,每月2個。(明慧網合成圖)
簡單地說,黃道面指地球在其公轉軌道上運動時所處的平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之間的夾角約為23°26′,與地球自轉軸的夾角約為66°34′。(明慧網合成圖)

順天而行 老天爺賞飯吃

節氣可大致分為四類:
• 季節轉換: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 降水節令: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 物候與農事: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比如「立春」,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象徵著冬季的結束,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農事的起點。從立春起,正式進入春季,氣溫逐漸回升,白晝變長。再如「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最茂盛的時期,也是天氣最炎熱的時期。

人們按照這二十四個節氣,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人盡其力,物盡其用,同時還得靠「老天爺賞飯吃」。

為了便於記憶這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古人編製了一首樸素實用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歌謠中的「上半年來六廿一」,指上半年(大致為春夏季節)中,每個月的兩個節氣大多出現在陽曆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下半年是八廿三」,指下半年(大致為秋冬季節)裏,每個月的兩個節氣大多出現在陽曆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

雖然每年節氣的具體日期會因閏年或地球公轉的微小差異而略有浮動,但基本都在這些日期附近,最多相差一兩天。

節氣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零零六年,二十四節氣系統被列入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零一六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們世代相承的、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不過真要推敲的話,這個名詞其實很值得更正,為甚麼呢?

一、節氣也是物質

二十四節氣雖然不以實物形態存在(比如家具、房屋、菜餚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但卻是非常「物質」的,因為它是我們賴以吃飯的自然規律。

俗諺「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意思是說, 如果在春分這天下雨,表示秋季作物豐收,農民們便會忙著在春分前後先種植麥子,然後再插秧,豐收就在不遠處了。

試想,如果寒冷的立冬(十一月)種水稻,冬至(十二月)種麥子,那能有豐收嗎?民以食為天,人活著得吃飯,吃飯是活命的大事。

如同日曆一樣,如果有人說日曆上的「一年十二個月」和「法定假日」是「非物質」的,聽起來是否會感覺很牽強?換個角度說,電波、磁場、DNA也都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是物質。

所以,「看不見」不等於「非物質」。人類可以通過工具觀察到肉眼看不見的一些物質,並與它們互動;人也可以通過農具、農業機械,與二十四節氣互動。

二、節氣不是遺產

「遺產」一詞在這裏可能是一種比喻,寓意為從祖先那裏的承襲,而不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可二十四節氣不是人類祖先發明創造的,而是天地運行的客觀規律,人們只是觀察到並記錄下來,以便順應天時而生活。

也就是說,節氣代表的是天時自然的運動狀態,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地球、太陽系運動的規律是大自然給所有人類的,而不是只給哪一代人類的,所以和「遺產」不相關。

也許,用「神傳文化/傳統文化」這個名詞來收藏、沿襲人類對於「二十四節氣」這個自然規律的認知,可能更貼切。畢竟,自古以來,中土文化從來不是線性的、機械的、只談表象的,而是極具神性,是看本質的。

其實,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都是人的肉眼所看不見的;而用神性去探索與領悟的人,可以看到其中的小小小小一部分。

註:
[1] 通常將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
[2] 黃經,或稱為太陽經度、天球經度,是指天球黃道座標系統中的一個座標值,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另一個值是黃緯,或稱為天球緯度。

【關聯文章】
漫話二十四節氣

【延伸閲讀】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 感悟「天人合一」
帝堯的治國之道
小滿節氣送祝福 天降透雨這一方
化解瘟疫劫難的無價特效藥
您看過貴州的藏字石嗎?
暑天送寶

【延伸閲讀專輯】
破除無神論
兒童教育
道德傳家
珍惜人生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5/7/7/也說二十四節氣-496860.html

(本文主圖説明:清 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