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清(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各國正互相紛爭征伐,策士們也到處遊說「合縱連橫」策略。根據《仙傳拾遺》記載,那時候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住了一位叫王次仲的神仙。他認為天下這麼紛亂,戰事這麼繁雜,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因為人人都知書識禮的話,就能多些禮讓、少些爭鬥。
創隸書 秦始皇召入朝
可是當時通行的篆體字,寫起來很費事而且用處不廣,人們也很難在短時期內學會使用篆字。於是王次仲就把篆體、籀(音宙、 zhòu)體字變化成很好認、也容易寫的隸書。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為王次仲改革文字,為統一大業立下了功勛,就請他到秦國來作官,但樂於在山野、過著隱士生活的王次仲拒絕了。面對王次仲的抗旨,秦始皇很生氣,又派了使者去傳詔讓他入秦。
秦始皇對使者說:「我征服了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誰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過是一個書生,竟敢違抗天子的聖命,何等狂妄。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來,就殺掉他,提他的頭來見我,以正法紀,讓他這種人再不敢傲慢抗上!」
拒當官 化為大鳥飛天
使者到了山裏見到王次仲,宣讀了秦始皇的詔命,王次仲聽後立刻變成一隻大鳥振翅飛去!這等奇觀讓使者又驚又怕,他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哀求說:「您這樣做(變成大鳥飛走了),叫我怎麼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殺了我不可。請大仙可憐可憐我吧!」
那大鳥在空中盤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著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覆命。
中國古人都知道,人通過修煉,做一個好人,再成為比好人還要好的人,最後不斷提升,就可以成為神仙。秦始皇向來愛好修道求仙的事,聽使者說王次仲已經變成了神仙,能夠自如地變化形貌,挺懊悔沒能見到這位神仙。
王次仲變成大鳥的地方叫「落翮(音格、 gé)山」,在中國的河北省(古幽州)。一直到現在,老百姓還在紀念王次仲。《山海經》就記載:「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廟。」據說其中有大、小兩根羽毛飄落在峰巒上,這便是大翮山、小翮山名稱的由來。
這段歷史再次說明中國古代的文字、文化是神直接傳給人的。中國古代是半人半神的社會,而這一切都是歷史的安排。
附《仙傳拾遺》原文: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當週末戰國之時,合縱連衡之際,居大夏小夏山。以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難以速就。四海多事,筆紮所先。乃變篆籀之體為隸書。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於人,征之入秦,不至。覆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統天下,孰敢不賓者!次仲一書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當殺之,持其首來,以正風俗,無肆其悍慢也。」詔使至山致命,次仲化為大鳥,振翼而飛。使者驚拜曰:「無以覆命,亦恐見殺,惟神人憫之。」鳥徘徊空中,故墮三翮,使者得之以進。始皇素好神仙之道,聞其變化,頗有悔恨。今謂之落翮山,在幽州界,鄉里祠之不絕。
【延伸閲讀】
漫談文房四寶
筆的故事
張果老倒騎驢蘊含的天機
法律之上有天理
明慧網原文:
神傳文字 化鳥飛仙——神仙王次仲的故事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2/6/21/32146.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