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古代心胸豁達的君子將權勢富貴看得很淡,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因此,人世間的得失不會令他們感到憂慮。
忽得忽失 泰然處之
鬬穀於菟(音鬥穀烏塗、dòu gǔ wū tú),字子文,人稱令尹子文,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令尹(即宰相)。他以為官清廉而聞名,執掌楚國軍政大權二十七年,為楚國躋身「春秋五霸」之列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三次出任令尹,沒有喜悅的表情;三次被免職,臉上也沒有生氣的神色。
在《左傳》魯莊公三十年到魯僖公二十三年,總共二十八年的期間,有相關記載;《國語・楚語》也提到子文三次捨令尹。《論語・公冶長篇》也有這段內容──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魯國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罷官,也沒有心生怨恨,仍堅持自己正直行事的態度。《論語・微子篇》記錄了這段對話──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大意是:柳下惠當典獄官時,三次被罷官。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直和道德輔佐別人,到哪裏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輔佐別人,那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這兩位知命的君子遇到忽得忽失的情況,泰然處之,喜怒不形於色。
銀杯羽化 壯哉雀鼠

再來看看唐朝書法家柳公權的的故事。柳公權(西元778~865 年),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
柳公權志向在於書法藝術,他專心於寫碑帖,只看重筆硯圖畫,自己鎖著保管,卻不擅長治理營生。他替勛貴皇戚家書寫碑文,每年得到豐厚的金錢饋贈。他存有一筐銀酒杯,筐上的封條仍在,但銀器卻不翼而飛,被家僕偷走了,詢問時他們卻說不知道。
柳公權淡然一笑,說:「大概銀杯羽化(成仙)去了。」就不再說甚麼了,沒有讓僕人償還銀器,對僕人很寬容。《舊唐書》記載了這件事。
「銀杯羽化」比喻貴重器物被竊,不翼而飛;後來多比喻事物消失湮沒。
《梁書・張率傳》記載,南朝梁人張率任新安太守時,有一次派家中僕人給吳郡家中送去三千石米,等送到家後,竟然少了一多半!張率詢問原因,僕人回答說是在運送途中被老鼠和鳥雀偷食損耗了米。張率聞言笑說:「壯哉雀鼠!」意思是這些鳥雀和老鼠也太厲害了,居然消耗了一千多石米!
張率性情寬厚,也就不再追究了。
施捨給別人錢財,這是不難做到的事,但是柳公權和張率對失去的財物不加追究,一笑了之,展現了仁厚寬廣的胸襟。
濟盜成良 福澤後代
北宋人於令儀本是鄉井市民,為人忠厚,從不損人利己,晚年時家境頗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盜,於令儀的兒子們抓住了盜賊,原來是鄰居的兒子。於令儀對他說:「你平時沒有做過甚麼壞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是貧窮所迫。」
於令儀問他需要甚麼,小偷說:「有一萬錢就足以買食物及衣服了。」於令儀按照所說的數目給了他。他剛一走,於令儀又把他叫回來,小偷很害怕,以為於令儀反悔了,要告發他。
於令儀對他說:「你十分貧窮,卻背著一萬錢,恐怕夜裏巡邏的人會盤問你。」於是將他留到天亮才打發他走。盜賊十分慚愧,後來終於成為良民。忠厚善良的於令儀善待正在侵害自己財物的人,這個境界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鄰居鄉里都稱於令儀是善人。
上天厚待好人。於令儀的兒子及姪子於傑效等,陸續考中進士,於家成為曹州南面一帶的名門望族。這是他做善事的福報吧。
不計得失 不憂不懼
《論語・述而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認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相反,小人則錙銖必較,心胸狹窄,患得患失,小小的事情也會計算一番,所以經常憂心忡忡。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生活態度和道德標準。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事物的常理。如果總是處於患得患失之中,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平添了許多煩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得也好,失也罷,有一顆平常心最好。
【延伸閲讀】
【文史漫談】駟馬之門 興於仁善之心
凡事為他人著想:《忍經》中的六則故事
【醫山夜話】平和寬容的心
給他錢財不如教育賢能 古人教子有方故事三則
永不過時的價值觀:老天有眼 善惡必報
明慧網原文:
【傳統文化】患得患失非君子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0/30/1412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9/22/唐代書法家的故事-柳公權進諫-315665.html
【傳統文化】善良忠厚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2/3/120042.html
(本文主圖來源:FREEPIK)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