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滿堂皆君子之風,萬古對青蒼翠色。
有蘭有竹有石,有節有香有骨,任他逆風嚴霜,自有春風消息。」
這是清代鄭板橋寫的一首詠竹蘭石品格的題畫詩。在中國文人畫的傳統中,書畫和詩文往往是密切的結合在一起的,正是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三真」鄭板橋
鄭板橋,名燮(音謝、xiè),字克柔,號板橋,是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板橋派」之稱。史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鄭板橋的「三真」正是他內心的表露,他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始終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出仕做官,要「立功天地,字養生民」;在文學創作上主張「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
他為人正直,心念百姓,不阿權貴,任山東濰縣縣令時,因荒年開倉賑濟百姓,和貪官發生爭執憤而罷官。除了曾在山東范縣、濰縣任十多年縣官外,其餘時間均以作畫、賣畫為生。
他畫得最多的是竹、蘭、石,也畫松、菊、梅等,創作中盡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意義。這使他的畫更具三真的意境,為後人留下寶貴藝術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三絕」一體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他幾乎每畫必題以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他把心中所想、眼中所看全化為有感而發的題畫詩,這些詩句既闡述他對人生及藝術的理念,也充分體現「書畫同源」、「用筆同法」(即筆墨理法相同)的藝術趣味;而寓倫理教育於畫中,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非常巧妙;其題畫詩字字句句托物言志,讓人看後回味無窮。觀其畫與讀其詩,能感受到畫境、詩境的意境美以及書法藝術的形式美,給予人綜合完美的藝術享受。
鄭板橋為何喜畫竹、蘭、石?他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在他眼中,竹蘭石象徵著正直無私、堅忍不拔、光明磊落等品格,與大君子「為四美也」。
他畫的竹子勁秀挺拔,蘭花秀妍柔美,有時竹石相間,有時竹蘭相伴,既深刻揭示竹蘭石特徵,又寓意高尚人品,無論哪幅畫,都是充滿「空山新雨後」的自然氣息,一如他的性格。
藝術風格探析
畫竹
鄭板橋一生中畫的最多的是竹子。他為何如此愛竹?
其一,松、竹、梅乃「歲寒三友」,有傲霜鬥雪之志向,常被文人墨客稱之為「君子」、「益友」;
其二,竹筍年年發,有欣欣向榮、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其三,竹節挺直,節節相連,常被稱為「勁節」,喻崇高氣節;
其四,枝幹中空,竹葉低垂,比喻人有虛心求教的品質。
鄭板橋畫竹為何如此傳神?他在一段題畫詩中提到,因他愛竹,故在庭外種竹,當「風和日暖」之時,「一片竹影凌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這就是他觀賞和模擬竹子之特殊而巧妙的方式。
他畫竹遵循著「意在筆先」、「趣在法外」的創作原則,其畫竹過程有三個階段──首先是「眼中之竹」,對竹子進行觀察;接著是「胸中之竹」,在心裏構思繪圖,初步形成畫稿;最後是「手中之竹」,把竹子畫出來。
他在《詠竹》詩中說:「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為鳳為龍上九天,染遍雲霞看新綠。」其筆下之竹,形神兼備,千姿百態,各盡其妙。同樣是數竿竹枝,卻有新竹、老竹、晴竹、風竹、水鄉之竹、山野之竹、庭院之竹、盆景之竹的區別,用筆時而中鋒,時而側鋒,時而中、側鋒兼用,墨色亦忽濃忽淡,結合所繪對象靈活運用。
他晚年寫的一首詩《題畫竹》,更是生動道出他對藝術境界的追求: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
冗繁刪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夜思日畫,不斷刪除繁枝冗梢,保留能傳達精神的勁節秀葉,待到畫出新意而又感到生疏之時,那才達到了真正成熟的境界。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知縣時,送一幅墨竹圖《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給當時署理山東巡撫的包括,題畫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他身為知縣關心民情,從蕭蕭的風竹聲中,能夠聽出百姓的疾苦。既是寫自己,又是寫他對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同情。寥寥幾筆竹葉,簡練幾句詩題,讓人倍感作品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及人品。
他罷官離開濰縣時,可謂「一肩明月,兩袖清風」,百姓們哭著挽留他。他贈畫給父老鄉親作為留念,畫上一枝瘦勁的竹子,傲然挺立,題畫詩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竹漁竿。
借竹抒發他棄官為民、清正自守的心境。另有《墨竹圖》的題畫詩也是類似心境:
宦海歸來兩鬢星,春風高臥竹西亭。
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江南一片青。
畫蘭
鄭板橋還有很多以蘭花為主題的畫。蘭花秀雅天成、清香四溢,在中國古代以「蘭蕙」堪稱君子、雅士等。《孔子家語》中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使人聯想──做人要像蘭花一樣幽靜、持久、清香,不浮不躁。

他所繪多為山中空谷幽蘭,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秀勁絕倫。借蘭花特徵,透溢出做人勝不驕、敗不餒,寧靜淡遠的胸臆,就如他的一幅《畫蘭》題詩: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岩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他在《板橋題畫・蘭》中的題詩更顯自己有辭官歸隱之意,道出他對超脫世俗紛擾的嚮往:
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
塵世紛紛植盆盎,不知留與伴煙霞。
他還畫了很多竹蘭石圖,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卻能讓人感到竹蘭的勃勃生氣,而題畫詩又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
一片青山一片蘭,蘭芳竹翠耐人看。
洞庭雲夢三千里,吹滿春風不覺寒。
他匠心獨運,還常畫峭壁蘭、棘刺叢蘭,如他畫的一幅《峭壁蘭圖》,上面題詩寄寓人們難以企及的深邃意境:
峭壁一千尺,蘭花在空碧;
下有採樵人,伸手摘不得。
還有一幅是畫一叢叢蘭花中穿插幾枝荊棘,題畫詩云:「滿幅皆君子,其後以棘刺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表達君子有容人雅量,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寫照。
(待續)
【關聯文章】
有節有香有骨 三絕三真的鄭板橋
【延伸閱讀】
「書聖」王羲之的書品與人品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1) 遊仙詩描繪真實神仙世界?
五千華夏文明的點睛之筆:琴棋書畫
書法之道:人如其字 心正則筆正
中國為何稱「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5/19/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257211.html
(本文主圖説明:明慧之窗合成,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