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歌(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一)甲骨文帶來的改變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易經・繫辭》與《說文解字》中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黃帝之史官倉頡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庖犧氏即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發明了八卦,可以通達神明。黃帝的史官倉頡法像天地,按照事物不同的類型,描摹繪寫,發明了文字。
由於時間久遠,上古沒有確切的歷史資料留傳,在歷代口口相傳中,包括伏羲氏和黃帝在内的「三皇五帝」成為神話中的傳說與人物。尤其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疑古」之風使得《二十四史》中西周共和元年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偽史」,即無法證明的歷史。
《二十四史》是公認的信史,信史是用文字記載的,可以界定為「用文字記載下來的可信的歷史」,以公元前八四一年的西周共和元年為分界點,以後的歷史有完整的文字紀錄,而此前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因缺乏系統的文字紀錄,在二十世紀初被貼上了「偽史」的封條。
直到一九二八年,中華民國考古院在河南發掘了小屯殷墟,不僅有建築與墓葬遺存,也有大量的商代甲骨卜辭文獻資料。進一步探究甲骨文記錄,得出了歷代商王的紀年、紀月、紀日,以及占卜大事,和《史記・殷本紀》上敘述的基本吻合。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表明《史記》採用歷史資料是有依據的。如果《殷本紀》是可信的,那麼有甚麼道理去懷疑《殷本紀》之前的《夏本紀》呢?文字是證實一個朝代真實存在的關鍵信息,雖然尚無三皇五帝、夏朝的文字被發現,但是,隨著考古發現的上古文物越來越多,對於「疑古」說所稱夏朝、三皇五帝是不存在的說法,研究者們已經持一種開放的態度。
正如伏爾泰在《百科全書・歷史》中所說,「使中國人超過了大地上所有民族的因素,無論是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還是文人在他們之中所講的語言,在四千年從未有過變化。」
甲骨文字是目前所見的最古老的漢字字體, 其中漢字已有4500個左右,已考釋出2000個。目前已發現的甲骨超過10萬片,刻寫在甲骨上的漢字總數約達100萬字。這是一個成熟、完整的文字體系,《說文解字》的「六書」,甲骨文都已具備,由此可知漢字的起源,應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更早的書寫使用歷史。
《說文解字》作為記錄漢字源流的著作,收錄了九千餘漢字,追溯漢字產生的本源,從天象到地理,從器物到文化,凡此等等,包羅萬象,《說文解字》全部收納詮釋。
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以小篆為主,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則在後面列出。鐘鼎銘文數量有限,與鐘鼎銘文相近的甲骨文,大約在3300年前的殷商使用,比許慎所在的東漢早了1500年左右,以象形字為主的甲骨文既印證了《說文解字》對於文字溯源的準確性,同時也彌補了《說文解字》存在的一些偏差。《說文解字》與甲骨文結合起來、相互印證,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研究漢文字釋義的通常做法。
自十九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百年之間,甲骨文應時而現,100餘萬字的甲骨文資料,成為後人了解夏商周三代以及更古老的上古文化的重要窗口。甲骨文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受到廣泛關注的學科。
(二)漢字裏的「三皇五帝」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信史」,那麼在「信史」之前呢?沒有文字記錄的時代,一般稱為「史前文明」(prehistory),依照這樣的標準,三皇五帝、夏朝、商朝盤庚遷殷之前,即甲骨文出世之前的歷史,都屬於史前文化時期。
在《說文》(《說文解字》簡稱,下同)中,對於「皇」的解釋是,「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皇帝的皇字,是有特定含義的,就是指「三皇」。「始也」、「大君也」,三皇是中華文明最初的締造者,一般認為三皇為「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還有其他說法,並無定論,而伏羲氏是各種說法都公認的三皇之一。
《禮記・曲禮》記載,伏羲制定了聘禮、媒妁等一系列嫁娶制度,使男女間的關係不再隨意,規範了人倫道德。
有了家庭,還要安排人們的生活。伏羲教給人們結網漁獵,《說文》:「網,庖犧所結繩以漁。」結繩,就是結網。在葛洪著《抱樸子》中說「太昊師蜘蛛而結網。」 太昊指伏羲,受了蜘蛛結網的啟發,將繩索編織成網去打魚。
三皇中的每一位聖者,都有不同的使命。《說文》中有:「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是上古時代具有神力的聖者,化育萬物,母儀天下。
「簧,笙中簧也。古者女媧作簧。」《說文》記載女媧發明了簧這種樂器。用樂舞使天下萬物都得以教化和規正,陶冶民德,使天下大治。
神農嘗百草,發明了耕田犁地的工具──耒耜,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在《說文》中有:「姜,神農居薑水,以為姓。」
《說文》記錄了神農發明琴的歷史:「琴,神農所作,練朱五弦,周加二弦。」五弦為宮、商、角、徵、羽,古琴「道天地之德,表神農之和」,陶冶人們的情操。
三皇規範人間倫理,傳授人們生活技能,鋪墊中華文明需要的基礎條件。
神農氏傳了十七世,都稱為炎帝,最後一代炎帝名叫榆罔。到了榆罔時期,神農氏已經走向衰敗。這時華夏大地誕生了一位開啟中華文明大幕的人文始祖──黃帝。黃帝是五帝之首,黃帝時期是中國近五千年歷史的開端,中國人常稱為「炎黃子孫」,意為炎帝與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說文》中對於「帝」的解釋為「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審視、審察的意思,「王天下之號」,帝以天命號令天下。五帝在《易傳》、《大戴禮記》等記述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說文》中與黃帝有關的單字:
「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黃帝以居住地姬水的姬為姓。
「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從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黃帝設立官位,並製作了官員頂戴的冠冕。
「畤,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從田寺聲。右扶風有五畤。好畤、鄜畤,皆黃帝時祭。」從五帝時期,祭祀天地就有專門的場所,其中扶風的好畤、鄜畤,是黃帝時代祭祀的地址。
既然相傳倉頡發明了漢字,那麼是不是有書籍留下來呢?《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從書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書也。」典的本義,就是五帝時代的書冊。有考古學家認為,黃帝時期主要在黃河流域活動,或許典冊文物被黃河泥沙的衝擊掩沒,無法挖掘。
在一般的印象中,三皇五帝是神話中虛構出來的形像,但是在被稱為「活化石」的漢字中,卻真實地保留了三皇五帝不同方面的信息。
(待續)
【關聯文章】
漢字裏的史前文明
【延伸閲讀・專輯】
從《說文解字》看漢字的淵源
【延伸閲讀】
「穀雨」節氣 雨生百穀
天音淨樂:倉頡造字 天降「穀雨」
【聽文章】古埃及智慧之神的預言:創世主末後救世
從文字看承襲
【冥冥之中有定數】兩宋皇帝測字軼文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4/11/11/漢字裏的史前文明(上)-484897.html
(本文主圖説明:明 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黃帝》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