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報導】「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這是北宋文學家謝逸《點絳唇》詞中的開篇句,這「半」字道出了秋分這一日,除了晝夜平分外,也意味著秋天已經過去了一半。
金秋是人間的美好時節,也是農作豐收的季節。當節氣進入了秋分,晝夜平分,上古時代,帝王會舉行隆重的典禮,眾人歡慶著神的恩賜。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每年在公曆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之間,二零二四年秋分時節從九月二十二日開始。
曆書記載:「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 故名也。」《月令七十二侯解集》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也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十二小時,就是諺語說的「秋分暝日對分」。秋分之後,北半球漸漸晝短夜長,所以有「夜從今夜長」的說法,而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時節氣溫相對平衡,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因為夏季的熱浪已經過去,而冬季的嚴寒還未到來,人們可以感受到涼爽宜人的天氣。秋分時節的養生要注重養收、滋陰,精神上則保持心神寧緩,從容淡泊。
秋分三候 涼意來襲
秋分節令在仲秋,《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的物候現象:「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二候蟄蟲坯戶: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漸漸將洞口封起來做冬眠準備,直至大寒時節就完全閉堵穴口。
三候水始涸: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部分沼澤及水窪處都逐漸乾涸。
秋分過後,可以明顯察覺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所以有「熱至秋分,冷至春分」、「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指黃曆八月)的說法,都是描述秋分後的涼意來襲。
秋分習俗
1. 校正度量衡
《禮記・月令》提到春分、秋分這兩日校正度量衡:「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論語・堯曰》則說到帝堯時代重視「謹權量,審法度」。
中國歷代也都是秉持春分、秋分日「陰陽相半、晝夜均」的均平精神,明令在這兩個日子校正齊一度量衡準器,使買賣能夠依公平的準據,防止爭擾紛訟。同時也提醒人們效法公正的天理,實踐誠實交易的精神,從而使社會安和樂利。
2. 祭月
為了祈求四方安定、國泰民安、物產豐饒,古代帝王選擇在春分前往日壇祭日、夏至前往地壇祭地、秋分前往月壇祭月、冬至前往天壇祭天,向天下百姓傳遞了敬天、敬神、謝天、謝神的精神,祭拜天地日月,成為「敬天法祖」的重要內容,並逐漸演變為民間節日。
據《通典》記載,天子是在「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即天子在春分早晨祭祀太陽,秋分夜晚祭祀月亮,表達對神的敬奉和對上天的感恩,這也是教化天下百姓,以作為倫理道德的垂範。
清朝《燕京歲時記》也記載:「春分前後,宮中寺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即秋分、春分時,宮中寺廟、世家大族皆舉行祭祀,表達對對祖先的緬懷。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一年中秋季時節雲疏氣清、天高氣朗,月最明,但秋分不一定能遇到月圓,後來將祭月節改為皓月當空的八月十五。按照中華黃曆,八月是仲秋,為秋季的第二個月;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的中間,中秋節是由秋分祭月而來。到了唐代成為固定的節日,祭月拜月及各種活動,一直盛行至今。
3. 秋分後秋決
《春秋・繁露》記載:陰始於秋,陽始於春。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
從春分到秋分,天地間處於陰消陽長的繁茂時期,為了不干擾天地萬物和人間萬象的生長滋榮,古代的法律避免在春分、秋分之間執行刑罰,因為刑罰的肅殺會干擾滋榮。過了秋分,肅殺之氣明顯降臨,秋分過後才執行罪人的「秋決」,就是順應天地陰陽消長的變動。
秋分養生:「養收」為上
秋分已真正進入秋季,秋季是秋收季節,人體氣血也自然地從外放轉為往內部走。同時,在這晝夜均寒暑平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依循陰陽平衡的規律。
傳統中華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認為,人們應該順從「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規則生活;還提醒:「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就是說秋季養生如果違逆天人合一之道,首先肺就容易受傷,一到冬天就容易腸胃病,身體也無法藏精養生了!
中醫講「上工治未病」,所以秋分時節的養生要注重養收、滋陰,不讓身心神勞累、津液耗洩;也要注意精神養生,把競逐的心一個個收合起來,從容淡泊、平寧保泰。懂得根據天地運行的道理生活,人就不容易生病,也可以休養生息,儲備來年的精力。
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秋分之後,陽氣漸漸低降,陰氣慢慢增長,萬物從繁盛走向衰敗。面對萬物蕭條,人的心理上較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面臨的是「走下坡」的適應。
秋分之際,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養生:
1. 安寧心志
《黃帝內經》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志」就是指意志、思想活動,會影響人體之氣的流通;「秋刑」是指天地的肅殺之氣對萬物的摧折。
秋氣急而帶肅殺之氣,古人從天地肅秋的節氣中體悟了各種爭名逐利、懷憂動情所造成的傷害,更甚於摧敗萬物的秋刹之氣。所以此時人的各種情志和頭腦的思考都要放緩些,讓身體與天氣合拍,以免觸犯肅殺之氣。
2. 收斂心神
《黃帝內經》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心神多勞會讓志意迷亂、耗竭精氣,對養生來說,精神的調節和修養最是關鍵。在夏季,精神活躍外放,到了秋季,就要收斂奔放的精神回到平和狀態,保持心神寧緩,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順逆,就能緩解肅殺之氣。
有實驗證實一些有效的增強正能量的作法,例如:打坐或是欣賞優雅的神韻雅樂、古典音樂,能舒緩心神,讓人平靜寧和,並且增強免疫力和正能量。此外,懷抱善心善念對人事物,能量也很強大。
3. 轉向入內
《黃帝內經》說:「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在秋天,人仍然多思多勞,與大自然收斂的節奏不能合一,肺就首當其衝了,咳嗽氣喘等病症好發。除了堅持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外,也要將心志活動轉為內斂而靜,少思少慮,清淨肺氣。
4. 飲食首重滋陰潤肺
秋天五行屬金,金氣燥,天乾物燥;對應人體,肺也屬金,人體的呼吸系統容易受燥。飲食調養方面,首重滋陰潤肺生津,可多補充水分,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粥品、燉湯也適合。辛辣熱燥和油炸的食物則要避免。
順天應時 生活安泰
秋日,天高雲淡,秋水共長天一色,天氣的變化如同秋葉般展現多彩樣貌,有時讓人喜收成而歡暢,有時讓人感時而愁憂。要有「天涼好個秋」的恬淡適意,不妨以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生活態度來對應,這也是養生之道的好選項。
其實方方面面也是一樣,出於利益、貪求等原因,人們可能會在不合適的時機,做不合適的事情。如果脫離了天理天道,就會出現災禍、天譴等上天的警示。上承天心、下順物命,才能達到與時節諧和,才能生活安泰。
【關聯文章】
漫話二十四節氣
天音淨樂:秋分細雨 豐收大典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0/【神傳文化】二十四節氣-95189.html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4/8/31/中秋說「禮」-481399.html
(本文主圖説明:瑞士法輪功學員攝影作品)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