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分桂飄香 秋意濃夜微寒

「白露」時分桂飄香 秋意濃夜微寒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報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琅琅上口的名句出自於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李白則在《玉階怨》寫著:「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描繪了夜晚寒氣襲人的白露景象。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在公曆九月七日至九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65度,二零二四年是從九月七日開始。

曆書記載:「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記載:「水土濕氣凝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此時天氣轉涼,夜間氣溫較低,清晨在地面和植物上,可見到水氣凝結成一層晶瑩剔透的水滴。古人以四時配五行,遂以白來形容秋露,稱之為「白露」。

相比北方清晨水氣凝結,南方有些地區正是桂花盛開,花香四溢,所以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

秋意漸濃

白露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白露一到,白天雖然熱,但早晚已涼,打赤膊容易著涼,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勿露身」的俗諺。

《禮記・月令》中關於「白露」是這麼寫的:「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隨著北風陣陣吹來,秋意愈來愈濃了。這時節正是鴻雁、燕子等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備過冬食物的時候。(《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

白露習俗

1. 祭禹王

白露的第一個習俗叫祭禹王,也就是祭祀大禹,中國民間視大禹為治水英雄。大禹的兒子夏啟即位後,於每年春秋祭祀大禹,開啟了夏朝祭祀聖人先祖之先河,之後相傳下來。

生活在中國太湖畔的老百姓會在清明、白露時節氣祭禹王,時間長達一週。因為這時節的雨水偏多,容易引起澇災,舉行祭祀就是希望大禹保佑,不要出現澇災。

2. 收清露

收清露可說是白露的一項特別儀式,就是在白露這天早晨收集草木上的露水。據《本草綱目》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 意即可將露水收取煮過後飲用,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傳統的節令信仰中,秋天的白露是眼睛的靈藥,民間還有收集露水洗眼睛的習俗。據稱古人相信白露的露水有淨化、擋煞的作用,若是白露落在黃曆七月內,可以在家門口灑露水淨化。

清晨水氣凝結,在草木和植物上,可見到水氣凝結成一層晶瑩剔透的水滴。(瑞士法輪功學員攝影作品)

3. 喝白露茶

白露正值秋季,茶樹已經過了夏季的炙熱,生長狀態正處於最佳時刻。因此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認為茶葉到了這段時間味道最甘美,不像春茶鮮嫩而不經泡,也不如夏茶那般乾澀味苦,喜歡品茶的民眾不妨試試白露茶。

4. 吃龍眼

白露時節正是龍眼的盛產期,民間有「南桂圓、北人參」的說法。福州人有「白露必吃龍眼」的傳統習俗,認為秋季天氣轉涼,在白露這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十足養生。龍眼有益氣補脾的功用,還能治療神經衰弱,有大補身體的奇效。

補水防燥

中國古人在季節交替時特別重視養生,白露時節已入仲秋,「秋燥」更明顯,養生以防燥補氣、滋陰潤肺為重。但不宜一味進補,也要避免一些疾病的發生。

1. 食補取用潤、白的食物

從五行理論來看,秋天可多選用白色食物。含有黏質液體的當令滋潤食材也很適合秋季養生,可益肺潤燥,還可預防秋燥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及乾癢等不適。

像白木耳、山藥等,既是白色食物又含有豐富黏質液體,對於肺燥、肺熱或是慢性支氣管炎都有食療效果。另外白色的百合、蓮子、菱角、豆腐、杏仁、蘿蔔、香蕉、龍眼和滋潤的秋葵、蜂蜜等食物,也是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好食品。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也是當令的好選擇。

同為白露節氣,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氣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正是桂花盛開,花香四溢,所以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此時文旦、酪梨等水果也開始上市。而「白露筍」(桂竹筍)在白露前後還有一段發筍期,若想品嚐白嫩的桂竹筍,可要好好把握時機。

2. 防秋燥、慎秋凍

古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燥勝則乾」,肺臟是一個容易受外邪傷害的臟器,個性喜潤惡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

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節氣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民間有「疾病跟著節氣走」之說,中醫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即白露節氣一過,就不可以再赤膊、赤腳了。此時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和過敏等發病率很高,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練,注意早晚溫差,出門帶件外套,慎秋凍、防感冒。

遵循正道,賢人歸附,國家之幸,人民之福。(宋 梁楷《東籬高士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千古名作的弦外之音——遵循正道

白露時節,雲淡天朗,秋高氣爽,而颯颯金風,夜涼如水,是一年中日夜溫差最大的時候。

從民間流傳和白露有關的俗諺,以及歷代以白露入詩的百篇詩作,可見「白露」帶來的天候變化,數千年來在中華文化中深印人心,也反映出古人對物候變化的觀察及隨緣任運的智慧。

《詩經》中傳唱不衰的千古名篇《秦風・蒹葭》,全詩每章的第一句都是以「白露」等秋景興歎。詩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蒹葭,音堅家、jiān jiā,荻草與蘆葦。涘,音四、sì,岸邊。)

全詩意境美好,詞句婉秀雋永,音節流轉優美。其中「伊人」的解讀之一為賢人(品德高尚之人);《詩經》有多首詩用到「伊人」這個詞,都是當賢人解[1]。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即天氣清冷、露水成霜,隱喻社會的大環境持續惡劣,人心複雜,道德下滑;賢人所處的環境也在變換,先是處於水邊的懸崖上,而後處在水中的小洲。

言外之意,我們所景仰的賢人,不會混同於常人,用道德禮儀來衡量好人與壞人,你一下就能找到他(賢人);或者說,不管處在甚麼樣的環境中,想修成賢人也應該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做人。

一方面,遵循正道,賢人歸附,國家之幸,人民之福。另一方面,修正自己,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做個好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是不是甚麼方面沒有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做好呢?歸正之後,我們就會發覺生活的路變得很順暢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目標就在我們的面前。

注:
[1] 《詩經》〈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大意:「更何況是賢人呢,怎麼會不需要朋友?」〈白駒〉:「所謂伊人,於焉逍遙。」大意:「讓那些賢人啊,可以逍遙自在地生活。」在漢代之後的古詩文中「伊人」也是當賢人解釋。

【關聯文章】
漫話二十四節氣

明慧網原文:
【神傳文化】二十四節氣歌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8/95190.html
【神傳文化】大禹治水的故事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3/95193.html

(本文圖片來源:清 張若靄《墨妙珠林(卯)・冊・白露》,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