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實行善消災 鄭興兒積德改運

王老實行善消災 鄭興兒積德改運

【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綜合編輯】幾千年來,中國人都相信因果報應之說,相信冥冥之中有天理,善惡有報終有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都在勸誡世人多行善事,為子孫積福德。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佑善,行善向善之人最終將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以下是宋代至明清的幾個行善積德、消災改運的故事。

行善消災


宋代時建康江寧縣衙附近,有個開酒店的王公,一生平直,敬信神佛,從無一點欺心之事。平日以買賣公平聞名,時常接濟窮困之人,人們都稱他為王老實。

癸卯二月十五日黃昏之夜,店小二正要關店門,忽見朱衣幞頭將軍數人,帶著不少車馬僕從,來到店前大喊:「可速開門,我們要在此歇馬。」店小二急忙走進對王老實說知此事,王老實說快快接進來,到店裏一看,那數個將軍都已進來坐下了。

王老實恭敬地端上酒食奉請,又拿些酒食犒勞僕從。頃刻間,一群從人手裏拿了一大捆繩索,長千萬丈,又有幾十個人,手裏拿著木釘簽子幾百枚,走到朱衣將軍面前稟道:「請布圍。」朱衣將軍點頭應允。

這些眾人們就出去,都將木簽子釘在地下,又將繩索縛在上面,四圍系轉,凡街前街後、巷里巷外坊曲人家,並窩窩凹凹之處,盡皆圍了繩索。這些眾人都弄完了,走來稟道:「繩索俱已圍完,此店亦在圍中。」

朱衣將軍數人議論道:「這王老實,一生無欺心之事,誠善待人,樂善好施,上帝所知,此一店可以單單饒恕。」眾將軍都說道:「若咱們不饒恕這一店,便不見天理公道之事了。可將此店移出圍外。」眾人應允,急忙拔起木簽,解去繩索,將此店移出在圍外。朱衣將軍對王老實道:「以此相報。」說罷,都上馬如飛而去,轉眼就消失了。

王老實和店小二再看那四圍釘的木簽和繩索都已不見了,非常驚駭。恰值這時夜巡官帶人巡夜來到酒店前,問王老實為什麼深夜開著門還點著燈燭,王老實一一說知。夜巡官將此事稟與上官,上官不信,說他妖言惑眾,遂將王老實監禁獄中。

兩天後,建康發生大火災,自朱雀橋往西直到鳳臺山,凡前日繩索經系之處,盡數焚燒,片瓦無存。惟王老實酒店安然無恙,周圍卻是一片灰燼。王老實於是被釋放回家了。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等)

惟王老實酒店安然無恙,周圍卻是一片灰燼。王老實於是被釋放回家了。(明 陸遠《谿山無盡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積德改運

明朝初年,京城有個叫鄭興兒的人,他在一個姓王的侍郎家中做僕人,又老實又勤快,主人對他也很不錯。有一天,當時非常有名的相士袁尚寶到王侍郎家中來,見了鄭興兒一面後,對王侍郎說,鄭興兒這個人留在家中不吉祥,會給家中帶來很多災難的。無奈,王侍郎只好忍痛割愛讓鄭興兒離開王家,出去自謀生路。鄭興兒離開後,王家確實比以前安寧了很多。

鄭興兒離開王家後,無處落腳,只好暫時在一所古廟中棲身。有一天,鄭興兒回到廟中,發現牆上挂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是二十多兩銀子。

他正要為得到這意外橫財而高興,轉念一想:「我命中注定貧窮,投靠了王侍郎,卻又因為對家主不利而被趕了出來,我怎麼會有福氣來受用這些財物呢?而且這銀子的主人說不定拿這銀子有什麼急事要用,不小心遺失在這裏,說不定關係著幾條性命呢?我如果拿走了,雖然沒人會知道,但畢竟是做了有損陰德的事了。我還是在這裏等著,如果有人來找還給他吧!」於是,鄭興兒便在這裏等候失主。

直到第二天,有一人懊惱地前來尋找銀子,鄭興兒詢問後,果然是此人掉的,便將銀子還給了他。這人原來是河間府鄭指揮使家中的管家,奉命帶著銀子到京城辦事,結果不小心將銀子掉在了這裏。

管家非要送給鄭興兒一半銀子作為報答,鄭興兒說:「我如果貪圖你的銀子,還不如我昨天夜裏連包帶銀子都拿走好呢?也不必在這坑板上忍著臭氣睡了一夜了。不要昧了我的心。」

言談之中,那人得知了鄭興兒的遭遇,見他如此有德行,便邀他一同前往河間府鄭指揮使府上,或許可以找到點差事做。鄭興兒本來就無處可去,就跟他回到了鄭指揮使府上。

鄭指揮使得知事情原委後,非常高興,感歎鄭興兒竟如此有德行,又見他相貌忠厚,氣量寬洪,又因為自己沒有兒女,便想認鄭興兒為養子。鄭興兒起初不敢高攀,一直推辭。

鄭指揮使說:「你的德行真是在古人之上,我如果給你金錢酬謝你,你輕財重義肯定不會要;如果不酬謝你,那我豈不成了忘恩負義的人了?況且你我居然同姓,這真是天賜的緣分,我還怕屈就了你呢?你為什麼這麼見外呢?」實在盛情難卻,鄭興兒便同意了。

北方長大的鄭興兒自小會騎馬射箭,在指揮使的栽培下,沒幾年就升為應襲舍人。有一年,他陪同鄭指揮使一起去京城,睹物思情,想起了以前的舊事,因為感念以前王侍郎的收留之恩,現在多年未見,所以前去看望。換上便服的鄭興兒來到王侍郎家中,拜帖稱謂和拜見的禮節仍舊按照以前主僕身份相稱。

王侍郎在得知他就是當年那個鄭興兒後,非常吃驚,想起當年的往事又尷尬又慚愧。兩人都取笑那個袁尚寶真是浪得虛名。

兩人正準備要吃飯時,有人前來通報說袁尚寶前來拜見。王侍郎便與鄭興兒商議,兩人準備捉弄取笑他一番。鄭興兒披上件舊衣服,等袁尚寶來後,恭恭敬敬地為他端茶送水。袁尚寶一見,驚問這是什麼人在這兒送茶。王侍郎說他就是當年被趕出去的鄭興兒,至今沒處安身,又回到這裏來了。

袁尚寶笑道:「你為什麼要騙我啊?這人暫且不論日後,現在就是束金帶的武職官員,這哪是你府上的僕人呀?」王侍郎又問他:「你當年不是說他不吉利,會連累我們家人嗎?」袁尚寶說:「我以前沒看錯,現在也沒看錯。此君現在滿面陰德紋起,不是救了人性命,就是還了人家東西,他的骨相已經變了。看來是他有德於人,人也報答於他。今日之所以能夠顯貴,原因就在這裏。」

鄭興兒聽後,不覺失聲道:「您真是神人啊!」隨即將古廟還銀之事的前後述說了一遍,大家都恍然大悟,原來鄭興兒的命運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全是因他拒私不貪,還人銀子積下陰德的福報啊!鄭興兒後來做到游擊將軍,子孫也受到蔭澤,這真是「善有善報」。

神目如電,天理難欺。(公有領域)

人心易昧 天理難欺

姚文田,字秋農,清朝浙江歸安(今湖州)人。有一年元旦,姚文田的一同鄉在夢中來到一所官府,只聽有聲音盛傳道:「狀元榜出來了!」只見朱漆大門,有兩個身穿紅色衣服的官吏手持兩面黃旗走出來,旗尾各有四個字:「人心易昧,天理難欺。」醒後,這人百思不得其解。

沒過多久,姚文田高中狀元,有人將這個夢告訴了他,姚文田覺得好像在哪裏聽過這兩句話,他想了好久,驚訝地說道:「這是我已經去世的高祖說的話啊!他當年在皖江任提刑,當時獄中有兩個囚犯遭人誣陷為死罪,高祖審理查明後,準備將人釋放。

此時誣陷兩人的人給他送去了二千兩銀子,請他務必判那兩人死刑。高祖說:「人心易昧,天理難欺。我如果拿了錢財而枉殺無辜,上天不容啊!」高祖執意沒要金錢,最終將受冤的兩人無罪釋放。」

姚文田後來被授為國史館、唐文館纂修,累遷內閣學士,戶、禮、兵諸部侍郎,禮部尚書。謚號文僖。

姚文田高祖的寥寥數語,上天神明卻早已洞察明鑑,並於百年之後又福報於他的子孫後代。這真的是神目如電,天理難欺啊!

拾金不昧匾

清朝光緒年間出生的女子安賢賢,河北省讚皇縣北街人,長大以後嫁到了南關姓鄭的人家。安氏從小心地善良,敬佛行善,尊老愛幼,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民國年間,她的門前曾挂過三個匾,一個是「賢孝」匾、一個是「拾金不昧」匾,還有一個是「合鄉」匾。合鄉匾是說鄉親們沒有一個不和她和睦相處的,人人敬佩她,是個大好人。

特別是拾金不昧,民國初有一個山西商人把全年經營所得的一千多塊大洋錢裝在布袋裏放到毛驢身上,準備回山西老家過年,可是轉眼間毛驢馱著錢跑了,可把那個山西人給急壞了。

那頭毛驢後來跑到了安賢賢家裏,她一看有一頭毛驢馱著個袋子跑進來了,她就到門口四處看了一下,「怎麼沒有人呀?」她把毛驢拴了起來,打開袋子一看裝了許多洋錢,就趕緊喊大兒子讓他寫告示貼到了四個城門,怕有人冒來領錢,所以告示上只寫了一頭驢,沒有寫錢。

山西商人看到告示找到安氏家裏一看果真是自己的,準備領走。安賢賢問他驢上面馱著東西沒有?山西人說:「這驢都丟了,錢還會有嗎?」安賢賢一看這是真的失主,就讓兒子把錢袋拿給山西人看,說:「你數數看看對不對。」

失主一看錢一分也沒少,感激地說要分給她一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其實安賢賢那時丈夫已經去世了,自己和三個未成家的兒子過著艱苦的日子。山西商人不知怎樣報答,就跑到大街找了一家工匠做了個「拾金不昧」的匾,掛到了安賢賢的大門上。

結語

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都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惟有行善向善才是人明智的選擇,才是給自己積累福德。人的一舉一念,神明都在監察著。只有正視因果法則,一切遵循天理而為善,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庇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趨吉避凶,化險為夷。

故事中鄭興兒因為一念之善而改變了命運,就是說,人通過行善積德,或者真正修煉等,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改變的,畏天敬神的人們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道理。為人哪能不多行善事,廣積陰德呢?

為人哪能不多行善事,廣積陰德呢?(清 王圖炳繪《荷花圖》局部,公有領域)

【關聯文章】
兒童教育

【延伸閲讀專輯】
德行典範
破除無神論
中華傳統女子美德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7/23/《明慧週報》海外版(第二二四期)-24431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9/15/【傳統文化】積德改命-137654.html
【神傳文化】行善積德 行善消災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0/13/210186.html

(本文主圖説明:《蕤賓日永》,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