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堅守節操:疾風知勁草 嚴霜識貞木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文天祥的《正氣歌》中寫道:「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在危急時,一個人的氣節才會凸顯出來,這樣的人才會在史冊上一一留下他們的英名。一個人越是處於貧困苦難之中,越容易看到他真實的節操和品行。以下分享《二十四史》中三則嚴以律己、堅守節操的嘉言。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譯文】在猛烈的強風中,能看出不畏風力的堅韌的勁草;在冬天的嚴霜中,能看出甚麼樣的樹木是不屈於嚴寒的。

這句話出自《宋書・顧愷之傳》,譬喻只有在動盪的年代,才能發現忠臣;只有在嚴峻考驗中,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有忠貞品德之人的堅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宋朝有忠臣岳飛精忠報國,不畏金兵的強悍與奸臣的讒言,在生命危險前不計個人的危難,一心要收復故國河山;文天祥數次兵敗後被俘,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厚祿的引誘,也仍然不肯背叛舊朝。除此之外,三國時期的關羽兵敗城破,面對曹操的各種金錢美女的利誘,依然不肯背盟負主。

真正的忠臣義士都不會因為逆境或生命處於危險就放棄自己的節操,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在唐朝人鄭處誨所撰的《明皇雜錄》中,有一個普通樂工雷海青捨身盡忠的故事。當年叛將安祿山打下了長安,多少文臣武將都屈節投降,唯有樂工雷海青寧死不肯為叛賊的慶功宴會進行演奏。他悲憤地把手中的琵琶摔壞,向著唐玄宗所在的西南方向下拜,大哭起來。結果,雷海青被殘忍地殺害,慷慨赴義。

一個無官職、無錢財的梨園樂工,面對叛賊的強暴與威脅,他選擇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氣節與道義。當滿朝的文臣武將被授以冠帶之時,雷海青的行為足以羞煞那些「識時務」的冠冕之徒。當時,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令「聞之者莫不傷痛」。

詩人王維聽說此事之後,寫下了《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夜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詩中描寫安史之亂後,叛軍惡行不得人心,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滿朝文武官員流離四散,哪天才能再度朝見皇帝呢?秋天槐葉簌簌地落下,宮殿裏空空蕩蕩,那些叛軍卻在凝碧池邊欣賞音樂、飲酒作樂。

而在當今的中國大陸,中共政權傾盡國力對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實施了長達二十四年的血腥暴力鎮壓。數以千萬計的法輪功學員為了堅守自己心中的信仰,遭到殘酷迫害,有甚者付出生命而不屈服。

正如《宋書》中說:「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法輪功修煉者為了捍衛「真、善、忍」,遭受中共政權監禁、折磨、酷刑、虐殺,至今已經二十四年。(法輪功學員畫作)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音接, juē)來之食。

【譯文】有志氣的人再渴也不喝盜泉的水,知廉恥的人再餓也不吃施捨的東西。

「不飲盜泉之水」這句話出自東周戰國尸佼撰寫的《尸子・下卷》:「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是說孔子路過「盜泉」,口很渴,但因為泉水的名字,所以即使乾渴,也絕不飲其水。

盜泉,是春秋時期山東省泗水縣東北一個古泉的名稱,據說是因為當時曾有一夥強盜佔用過這一泉水,故而當時人們便稱之為「盜泉」。孔子因對「盜」的鄙視,為了保持名節,而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做人的道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因而流芳千古,傳為佳話。

從此「盜泉之水」用來比喻以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東西或不義之財。「不飲盜泉」則比喻為人正直廉潔。而「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則成為無數人警示自己勿苟且求得的格言。

「嗟來之食」出自於《禮記・檀弓下》,原比喻帶有輕蔑態度招呼別人飲食,後多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的施捨。

春秋時代,齊國發生大饑荒,黔敖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時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黔敖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裏吃東西!」那個人抬頭對黔敖說:「我就是不願意吃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

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人仍堅持拒絕,後來終於餓死了。曾子聽了這件事後說:「應該不必這樣吧!黔敖無禮招呼時,當然可以不吃離去,但如果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值得後人深思的是:助人時要顧及別人的自尊和立場。只有發自內心的、天生的仁慈憐憫,才能讓別人感到溫暖和幸福。這樣施予的恩惠,才能煥發出光彩,如果目的不純就會貶損了別人。

以上兩則典故都是教育人們做人要品行高潔,守操節,不苟且求得。

正如《後漢書》中說:「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譯文】桃樹、李樹不會說話,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於是樹下自然踩出一條小路來。

比喻為人品德高尚,嚴於律己,自然會感化他人,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這句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也是司馬遷對西漢大將軍李廣的評價。

西漢時代,李廣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他從漢文帝時就入伍征戰,一直到景帝、武帝,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抵禦匈奴的戰鬥,立下赫赫戰功。當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南下騷擾西漢邊境,匈奴兵都善於騎射,而李廣多次率漢軍反擊,使得匈奴兵都非常害怕他。

西漢武將李廣,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公有領域)

李廣為人謙遜和藹,口才不好因而很少說話,但是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了部下的愛戴,就連匈奴的國王單于也很敬畏他的威名。可是,由於他不擅交際,又太過個人英雄主義,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甚至多次被打擊。

李廣對人說:「自從抗擊匈奴以來,我參加了每一次戰役,在我的部將中,被封侯的都有數十人之多。而我並不比他們差呀,為什麼就是不能取得爵位呢?」他抑鬱不得志。

後來,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讓衛青、霍去病帶領軍隊出征。李廣本來被分配為先鋒,後來卻被移除此重任,他心中頗為不滿。他在帶兵支援前線的路上迷路,因此延誤戰鬥時機,甚至導致匈奴單于有機會突圍逃走,心高氣傲的他不願接受軍法審判,竟然憤而自殺。

李廣死去的消息一傳出,所有的將士個個痛哭失聲,就連許多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流下了眼淚。李將軍雖然不擅言詞,但他為人誠懇寬厚,感動了這麼多的人替他流淚。

正如《史記》中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延伸閲讀】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禍福自召 行善做惡下場兩極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0/《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2--3310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1/《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3--331052.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2/《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4--331053.html
《明慧週報》海外版(第一三一期)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0/9/210078.html

(本文主圖:《山徑春行》,台北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