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人物談「忠」的層次

從歷史人物談「忠」的層次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忠」是中國傳統社會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德理念,從史料看,華夏子民從周朝、甚至更早就講「忠」。「忠」在字形上是「中」從「心」,即存心居中,正直不偏,言行處事皆出於心,也就是忠誠、無私的意思。

忠,乃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地負責完成份內義務之美德。古人把忠視為做人的重要德性。

下面講幾個古人「忠」的故事。

大忠:周公教導周成王 同化於善

《荀子》上說:「讓君主明白甚麼是符合道德的言行,使君主同化於善,是大忠。如周公之於周成王。」

《史記》記載,周公孝順、具仁德。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幼小,周公擔心天下人知道武王去世而背叛,就宣布代替成王處理政務。在七年攝政中,周公除了盡力處理國政,最重要的就是他用心教導成王為君之道。

《尚書・無逸》中記錄了周公對成王的教導,周公說:「國君不可貪圖逸樂,了解農耕的艱辛,才能體恤人民的辛苦。先文王節儉勤政,親自參與人民的建屋、開墾,仁德謙恭,撫恤百姓,從早忙到晚,沒有時間吃飯,不敢耽於遊獵,恭敬操勞政事,所以能在位長達五十年。」

《尚書・召誥》也紀錄了周公教導成王要行德,才能使天命長久。周公對成王說:「我們不可不借鑑夏與殷朝,他們因為不重視行德,才提早失去天賜的福澤而滅亡。您初理政事,要趕緊推行德政,願王不要放縱百姓做違法的事情,也不要用殺戮來治理人民,這樣才會有功績。願王成為天下人德行之首,讓人民效法,以發揚王的美德。」

周公盡忠職守,以德化育成王,成王與康王統治周朝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罰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周公盡忠職守,以德化育成王,成王與康王統治周朝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罰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公有領域)

次忠:管仲輔佐齊桓公 匡正道德

《荀子》上說:「以道德匡正君主而輔佐他,是次忠。如管仲之於桓公。」

《史記》評價管仲是賢臣,能發揚桓公的優點,匡正他的缺點。孔子評論管仲,說他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但他的住宅與所用僕役奢華,可比君王,是不節儉以及違背禮制。

管仲能匡正齊桓公的缺點,例如《史記》記載,桓公打敗魯國並與魯在柯地會盟時,魯莊公的臣子曹沫在宴會上以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戰爭中的失地。

齊桓公被迫答應後,又氣憤不想歸還土地並要殺曹沫,但管仲勸諫說不該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都願意歸附齊國。

可惜管仲的德行不足以像周公一樣,能化育君主明德從善。管仲離世前,曾建議桓公不可用易牙、豎刁、開方等人,但管仲死後,齊桓公仍然重用這幾個善於奉承的佞臣,這些小人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各自回家取出舊寵帽來,彈灰跳躍,相互慶賀,準備捲土重來,這就是成語「彈冠相慶」的由來。

親賢臣則國興、親小人國滅,齊桓公不聽管仲勸誡,將朝中大權賦予佞臣,導致他們專權、紊亂朝綱,致使齊國衰敗。據《史記》記載:「桓公屍在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齊桓公悲慘的結局可謂自食惡果。

《史記》評價管仲是賢臣,能發揚桓公的優點,匡正他的缺點。(公有領域)

下忠: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 君臣反目

《荀子》上說:「勸諫君主的過失,但導致君臣相互怨怒,是下忠。伍子胥之於吳王夫差是一個例子。」

伍子胥盡忠輔佐吳王闔閭,讓吳國在經濟上富足,軍事上成為當時的強國。夫差繼任吳王後,伍子胥繼續輔佐夫差。

《史記》記載,吳國打敗越國後,伍子胥勸諫夫差趁機滅了越國,但夫差不聽,反而採納了收受越國禮物的太宰伯嚭(音痞,pǐ )的意見,讓越國附庸於吳國,而不斬草除根。

伍子胥三次勸諫夫差說:「越王勾踐(又寫作句踐)能吃苦耐勞,食不重味,關心百姓,將有所作為,越國會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希望大王不要聽信越國人的花言巧語,應該放下齊國先攻打越國,否則將來會追悔莫及。」

太宰伯嚭與伍子胥早有嫌隙,便在吳王面前毀謗伍子胥,說他不被重用就心懷不滿、怨恨君王。吳王早就對伍子胥不滿,於是賜劍給伍子胥,要他自殺。

自盡前,伍子胥告訴門客說:「我死後請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上,我要看清楚越國是怎樣進入都城消滅吳國的。」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

伍子胥雖然盡忠職守,但未能匡正君主的過失,還因為勸諫導致君臣反目,所以只能算下忠。

伍子胥雖然盡忠職守,但未能匡正君主的過失,還因為勸諫導致君臣反目,所以只能算下忠。(明慧之窗合成)

國賊:秦二世胡亥信趙高 亡國滅族

說到下忠,順便一提「國賊」,趙高之於秦朝二世皇帝胡亥便是「國賊」。

秦始皇在東巡沙邱途中崩逝,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假傳聖旨,殺害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共立次子胡亥為帝,號稱秦二世。胡亥懦弱無能,即位後完全受趙高控制,不久又聽信趙高讒言處死李斯,由趙高接替丞相的職位,獨攬朝廷大權。

這時趙高想要造反奪取地位,卻又怕群臣不服,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妙計」,藉此試探朝廷文武百官是否都攝服於他。

一天,趙高牽了一隻鹿上朝,跟秦二世皇帝胡亥說那是馬,胡亥雖然昏昧,但還不至於分辨不出馬和鹿,當然說那是鹿,並問左右大臣。大家害怕趙高,大部分都說是馬,只有少數人誠實地說那是鹿,結果誠實的大臣事後都被趙高給殺害了。

後人因此把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叫作「指鹿為馬」,就是來源於這個歷史故事。

秦二世繼位以來,在趙高的指使下不但殘害朝廷忠良,更加兇狠的是加害兄弟姐妹, 將十二個公子在咸陽街頭斬首示眾,並將十個公主在杜縣肢解,場面極其殘忍。胡亥完全成為趙高的殺人武器。

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徭役和兵役更加繁重,法律更加殘酷,老百姓個個恐慌不已,民不聊生。公元前二零七年,胡亥被趙高的女婿閻樂逼迫自殺,時年二十四歲。胡亥聽信趙高讒言,皇帝只當了三年,秦朝滅亡。(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結語

東漢馬融編著的《忠經》提到「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臣子的「忠諫」是讓君王做符合公理的事,避免君王胡作非為,還要直言使其改過遷善,希望其德行更完美。

忠臣的職守是替大眾維護正理,不僅是在對於君王的忠,更重要的是在對於天下眾生的忠。既不愧對自己的國家,也不愧對自己的君王,這才是大公無私的忠。因此忠臣重要的責任就是規諫君王的過失,當君王有任何不對的事時,忠臣不能不力爭到底的,故云「從道不從君」。

「忠」始於誠和敬,與「五常」(仁、義、禮、智、信)的「信」相輔相成。從古至今,忠於職責是每個工作的職業倫理,忠於職責不只是把份內的事情做完了,而是對職責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不私。

而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認為,把份內的工作做完了就是忠於職責,對跳槽和辭職更是毫無顧忌,這都是時代變遷和道德下滑的產物。

儒家的天命觀認為,天道規範一切。現代人要找回「忠」的概念和品德,就應順應天道、恢復誠信,不再以權職謀私,從內心生出良善的職業道德及操守。無論人們成就甚麼事業,要想真正做好,須臾都不能離開忠字。

現代人要找回「忠」的概念和品德,就應順應天道、恢復誠信。(Pixabay)

【延伸閲讀】
廉潔公正一心為民 康熙盛世中的好官
開國元勛又輔佐三代君主 東晉名相王導的管理智慧
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延伸閲讀專輯】
道德傳家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慧眼識魔
茶餘夜話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5/31/大忠-次忠-下忠-46138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4/3/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1)-289500.html

(本文主圖説明:《周成王卜年定鼎圖》,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