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自召 行善做惡下場兩極

文/陸文、秦如初、清言(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梁上君子指的是竊賊,東漢的陳寔(音實,shí)因宅心仁厚不忍苛責上門的賊,所以用了一個如此文雅的代稱,來感化已上門並躲在梁上的賊。這樣的古人不少,他們的寬厚為自己和後代帶來甚麼好報?

漢朝名將李廣戰功彪炳,卻落得一家人不得善終;名臣王安石才華洋溢,推動變法改革時政,最後卻招致千秋罵名,兒子早亡。他們做了甚麼虧心事?抑或性格中有何致命的缺點?以致功敗垂成。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太上感應篇》寫道:「正己由來可化人」,就是說,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則,別人才會服從你。身正心正,或許和人的一生成就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做人千萬不可明知惡小而為之,抱著僥倖心理以為人不知、神不知;心胸也要開闊些,不要不聽規勸、隱藏過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蒼天饒過誰呢?

一起來看看行善做惡下場兩極的故事。

一、仁厚陳寔 勸導梁上君子

東漢陳寔是處事公正、待人寬厚的正人君子。鄉里間若是有人發生爭執,會請他來評斷裁決,因為他不但公平準確裁判,也會講清是非道理,常令爭執的雙方心服口服。鄉里間就流傳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寔點名說不是。」

有天夜晚,一位竊賊潛入他家,躲在屋頂大梁上。陳寔發現竊賊卻沒有四處張揚,他招呼家中子弟過來,嚴正訓誡他們說:「人要勉勵自己好好努力啊!做壞事的人,未必他本性就是惡的,只是因為他經常做壞事,養成不好的習慣之後就變成如此。就像我們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心地本來不壞,應該是飢寒交迫所致啊。」

小偷聽到了陳寔的話,大吃一驚,從屋梁上跳下來認錯請罪。陳寔和顏悅色地勸導他,要他別再做見不得人的事,還贈送他絹布兩匹,勉勵他務必痛下決心改過遷善。陳寔風行草偃,鄉民被感化,從此以後,縣裏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成語「梁上君子」的典故就是出於此,後來便成為竊賊的代稱。

二、孝子房景伯 感化逆子

五代後魏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廉潔奉公,生性至孝。他的母親崔氏,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通情達理。

有次地方上有位婦人,列舉她兒子種種不孝的事實,把自己的兒子告到了太守府。房太守看完訴狀之後,想到自己身為老百姓的父母官,卻沒有把人民治理好,竟然讓父母來控告子女不孝,忍不住心生悲切而自責。

崔氏對房景伯說:「這裏的老百姓有的人還不明白道理,未能通曉為人子女的禮儀,這是你作為太守教導不力所致,你可不要過分地責備他們!你平日奉養我非常孝順,你把他們母子叫來太守府,讓他們看看你怎麼侍奉我,我相信這位不孝子會改過的。」

崔氏讓這位婦人和自己一起吃飯,並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看看房太守如何恭敬細心地侍奉自己的母親,然後再讓她的兒子吃飯。

這個不孝的兒子天天親眼目睹房太守的孝行,受到很大震撼,不到十日他就對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會改過,從今以後,我一定會好好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

崔氏對房景伯和這位婦人說:「這孩子雖然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還沒有真正悔過。先慢點放他回去,過些日子再看看!」於是再留這對母子二十多天。

二十天以後,這個兒子不僅跪地向他母親懺悔,還叩頭直到流血,最後放聲大哭。婦人看到自己的兒子終於真誠悔改,感動得淚流滿面,乞求太守准許他們母子回家。後來,這位婦人的兒子成了孝子,以孝順而聞名鄉里。房景伯可謂是「不言而化」的德教典範。

後來,這位婦人的兒子成了孝子,以孝順而聞名鄉里。房景伯可謂是「不言而化」的德教典範。(《孝經‧庶人章》 公有領域)

三、正直徐孝積 處世不偏私

北宋徐孝積,在初次面見人稱「安定先生」的教育家胡瑗時,頭稍微歪偏了一點。安定先生就很嚴厲地說:「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

徐孝積立即悔改覺悟,並且說:「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那麼心又怎麼可以不正呢?」從此以後,徐孝積就未曾有過一點點歪斜、偏私的思緒。

他成名之後,有不少人來請教他:「甚麼是處世修身的要訣?」他一定會寫下「正直」兩個大字,送給請教他的人。

四、王安石吝於改過 危害蒼生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是文學家,是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大文學家曾鞏與王安石的交情頗佳,宋神宗曾問曾鞏說:「你覺得王安石的為人怎麼樣呢?」他回答說:「王安石的文學成就和行為品德都不比揚雄差,只是王安石吝嗇,比不上揚雄。」

皇上說:「王安石的為人,並不重視富貴錢財,你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回答:「臣所謂的吝嗇,是指他吝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安石勇於有為,卻吝於改過。」神宗聽了連連點頭。

王安石果斷自信,個性堅強,卻失之於偏執、急躁和武斷,尤其是遇到不同意見時,不但不懂得求同存異,反而經常使矛盾更加激化。這種性格特點對於執掌朝政的政治家來說,是嚴重的缺憾。司馬光就曾說王安石「賢而愎」,《宋史・王安石傳》評價說:「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回。」

王安石位居宰相,卻因自視過高、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最後變法失敗以至於危害蒼生百姓,留下惡名。

王安石唯一的兒子是他變法的助手,王安石曾經同他討論是否要恢復已經被廢止的肉刑。兒子三十三歲因故早逝。

有一天,王安石正與葉濤遊於蔣山,宰相府有一位牙校(低級武官)前來參見,說有私事稟告,請王安石退去左右之人。然後說:「昨夜,我恍惚間好像到了地府,看見您的兒子正戴著鐵枷非常痛苦。他要我來告訴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我擔心您不會相信這種事,正在猶豫的時候,他說:『你只要說某時某處我們所議的那件事,我因此在陰間倍遭痛苦折磨。』」

王安石明白了怎麼回事,心中不禁極度悲痛。

王安石。(公有領域)

五、名將李廣 害無辜最終害自己

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是西漢時武將,清廉且待人寬容。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但遇有賞賜總是分給部下,飲食也總是同士兵們在一起。在行軍作戰中,有時缺水斷糧,如果發現了水,只要所有士兵沒喝完,他就從不靠近水;士兵們沒吃飯,他就從來不自己先吃。所以人們都很願意追隨他,為他效力。

他與堂弟李蔡同朝為官,李蔡的人品、名望和功勞都在他之下,但李蔡卻一直官居李廣之上。許多李廣手下的軍官和士兵都被封侯,而他始終沒有獲得爵位和封邑,官位沒有超過九卿。

有一次李廣向術士王朔說出了自己的疑問,並問道:「難道我的面相就不該封侯嗎?是我命中註定的嗎?」王朔說:「將軍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曾經做過甚麼悔恨的事?」

李廣說:「我曾經擔任隴西太守,有羌人反叛,我引誘他們投降,有八百多人投降了,我又用欺詐的手段將他們同一天都處死了。這個事就是至今我最悔恨的啊!」王朔說:「沒有比殺害投降的無辜之人罪過更大了,這就是您不被封侯的原因。」

人的福祿都是用自己積的德換來的。李廣將軍一世英名,但一念之差殺戮無辜損了大德,且造下的業力不知何時能償還得清,又哪來的爵位和封邑呢?

沒幾年,年邁的李廣在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戰時迷路,沒有按照規定日期到達而失期獲罪,最後落得不得善終,抱恨自刎而死。他的幾個兒子也先後早亡,孫子李陵後來與匈奴作戰敗而投降,他的母親和妻子兒女都被朝廷誅殺,李氏家族也就沒落了。這不能不說是李廣當年一念之差鑄成大錯殺害無辜的報應。

(文據《集福消災之道》、《史記・李將軍列傳》)

【延伸閱讀】
真正獲得福運的機緣在哪裏?
【聽文章】自古禍福人自招 好逸惡勞竟然變成貓
【聽文章】疾病與不幸根本上從何而來?
不同的選擇 不同的人生結局

【延伸閲讀專輯】
未來神話
神韻演出
神奇的九字真言
茶餘夜話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4/2/文史漫談-古代先賢正己化人故事選-23841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0/9/文史漫談-少年司馬光改過,終生不再說謊-247602.html
【神傳文化】自己正眾人從 害無辜終害己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3/23/151394.html
【通曉因果】議復酷刑 陰間果報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14/110403.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