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救小孩」之外 說說你不知道的司馬光

「砸缸救小孩」之外 說說你不知道的司馬光

文/善言(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馬光,從小聰慧,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司馬光就有這樣的機智,聽過的人多深感折服。

據《宋史》記載,公元一零二五年的一天,七歲的司馬光和一群同伴們在庭院玩耍,這時一個特別調皮的小孩失足掉入了大水缸,一群小孩早嚇得六神無主、到處逃竄,只有司馬光站在原地沒走。

一番思索後,司馬光拿起身旁的一塊石頭砸向了水缸,水缸被砸出了一個大洞,缸中的水開始嘩啦嘩啦往外流,最後這個小孩跟著水流了出來,順利保住一命。司馬光也因為這件事而遠近聞名,甚至流傳了千古。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歷任北宋時期的五朝名臣,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學識淵博,主持編纂長篇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三百萬字。從公元前四零三年戰國時代開始,到九五九年五代後周滅亡為止,含括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花了十九年才完成。

司馬光一生奉行孔子仁義愛人的思想,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反對壓迫貧民和平民;尊崇孟子民本思想和捨生取義精神。他在宋朝與孔孟成為受到人民和儒學界崇高尊敬、愛戴的傑出人物,被民眾和儒學界尊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另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司馬光能如此被肯定,從以下幾則故事就可窺見一斑。

一、剝胡桃:知錯能改 終生不再說假話

司馬光五歲時,有一次他想要脫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脫不掉。後來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幫他把胡桃放在熱湯裏浸泡一下,很容易地就把胡桃皮脫去了。

這時他的姐姐從外面進來,問他:「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嗎?」他回答:「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

這些經過情形都被司馬光的父親見到、聽到了,他父親就走出來教育他說:「小孩子,不可以說假話!」並向他講了為人要誠實的道理。司馬光聽了很慚愧,從此以後下定決心悔悟改過。終其一生,他都不再說假話了。

二、不納妾:清淨自律 不為美色所惑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古時上至帝王,下至稍有些田產的普通百姓,幾乎都會納妾,美其名為家族綿延子嗣。

司馬光娶妻張氏十年餘都沒有生育,張氏一直想為其納妾,司馬光始終不同意,寬慰她說:「有子無子皆由命定,不是強求所得。再說,普天下的孩子多的是呀!只要能為他們多做有益之事,使其成為於國於民有用之材,何必一定要自己生呢?」

張氏為了給司馬光綿延子嗣,就給他置了一房妾室。一天,夫人將盛裝打扮的妾室送到他的書房內,他直接當作沒看見,理也不理人家。那個小妾想引起他的注意,就隨身拿一本書問:「中丞大人,這本是什麼書呀?」原以為司馬光會因此跟她搭話,沒料到司馬光卻莊重地拱一拱手答道:「這是《尚書》。」說完之後又埋首文案,不理會她,姑娘只得知難而退。

後來張氏又為他選了一個姑娘作妾,自己借故外出,告訴那個姑娘等她離家之後,晚間到老爺書房去。姑娘打扮妥當,端著茶水,晚間來到書房,司馬光看見這位姑娘在他書房中出現,正色道:「夫人不在,妳來這裏做甚麼?速去!」隨即讓她離去。

《宋史》評價司馬光「居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事無不可告人言」,稱讚他堅守禮法,一輩子沒說過過頭或失禮的話,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後來,司馬光夫婦收養了哥哥司馬旦的兒子司馬康。

《宋史》評價司馬光堅守禮法,一輩子沒說過過頭或失體的話,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典地葬妻:清廉簡樸 一生粗衣薄食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不喜奢華,直到過世都是粗衣薄食。據說,他的妻子死後,家裏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主張借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些,司馬光不同意。他教育兒子立身處世應以節儉為貴,不可隨意借貸。隨後他把自己在洛陽的一塊地典當出去,簡單地辦了喪事。

據《宋史》記載,仁宗駕崩後,英宗將價值一百餘萬的錢物頒賜給群臣,司馬光一向反對朝庭宮中宴飲和賞賜之風,認為國家有大憂患,中外困窘貧乏,因而帶領部分同僚們多次上奏章勸諫,卻無效。

司馬光於是捐出他所得的珠寶作為諫院的公使錢,把黃金贈送給舅氏,家不藏財。他說:「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四、教化治世:以身作則 轉變洛陽風俗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若要做一件事情,必定會互相提醒、彼此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如果做了壞事,一旦被司馬光知道,那就會無地自容啊!」

洛陽的風俗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當地世人多能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

司馬光在評價自己時說:「我無過人之處,只是平生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

五、家書《訓儉示康》:以儉為美德

司馬光對兒子的教育也很嚴格,他擔心社會奢靡的風氣影響年輕人,所以寫了《訓儉示康》這篇家訓,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教育兒子司馬康「以儉為美德」、「成由儉,敗由奢」,希望後人發揚儉樸的家風,不要奢侈腐化。

這封家訓為後世津津樂道,經常被人們引用作為訓誡。在司馬光精心教育下,司馬康為人正直,溫良恭儉。入朝為官後,清正謙潔,奉公守法,也是一代賢臣。

家訓一開篇就說:「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今風俗尤為侈靡,但本人應該自身潔好,不要隨波逐流。」

接著寫道:「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大意是:

有德行的人會努力實踐勤儉節約。節儉就少貪慾,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而節約費用也能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

奢侈揮霍無度會招致德損家敗。奢侈就多貪慾,就會貪戀愛慕富貴,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禍患,甚至多方營求,隨意揮霍,敗壞家庭,喪失生命。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貪污受賄,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盜竊別人的錢財。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惡行。

一次,司馬光看到兒子隨意用手翻書看,就教導他:「君子喜讀聖賢書,首先要愛護書籍。讀書前,先要把手洗乾淨,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態度要恭敬,靜心學習不走神兒。為人要質樸,做事要踏實,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司馬康潛心讀書,修真養性,並以儉樸自律,後來歷任校書郎、著作郎等,在為人、治學方面酷似其父。當時,京洛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佳話:「可為人師表者,司馬父子也」。

結語

克制貪慾是一種美德,自古為聖賢所尊崇。許多古人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一生的財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規定的,都是有定數的。擁有再多家產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費,會遭人怨恨,終有一日會敗光財富;享有財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財富才能長久。

司馬光在家訓中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古人重視教育子女的人,都是要求子女重德向善。他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這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的財富。

【延伸閲讀】
北宋邵雍和千古預言《梅花詩》(上)
清正無私 仁厚愛民的父母官——西漢黃霸
古人服飾藏玄機 你猜對了嗎?
二月初二龍抬頭  這天之後才算過完年
一位財經節目主持人的重生之路

【延伸閲讀・專輯】
德行典範
中華傳統女子美德
兒童教育

明慧網原文:
歷史故事:司馬光二三事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8/7/159822.html

(本文主圖:《獨樂園圖并書記》,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