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金弘怡、宋芙瑛綜合編輯)
「新春迎福」、「開門見福」、「迎春祝福」,新春之際,萬象更新,家家戶戶貼福,拜年祝福。「福」字表示福氣、福分、福祉、福德、福慧、福至心靈等等。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表達美好的祝願與希望。
中華「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開卷有益,真心祝福您,在甲辰龍年裏,擁有達成所願、獲得福運的機緣和秘訣!
「福」字的內涵
「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左邊的「示」象徵神壇,右邊的「畐」像一雙手捧著一壺酒。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人們在祭祀時用好酒作為祭品獻給神明,感恩過去一年的風調雨順,天地諧和。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天人合一、敬天信神的民族,相信「頭頂三尺有神靈」和善惡有報的道理,所以敬天、供神對古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相信有神靈存在,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祭祀。
據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儀式,制定《周禮》,形成兩千餘年承傳的正式禮儀,祭天、祭地、祭祖,從上至下、從皇帝到百姓,形成了完整的敬天禮祖文化體系。
「臘祭百神」:歲末年初感恩天地
新春祈福,本來的意義是在舊的一年將過去,新的一年將到來之時,供奉諸神和先祖,感恩神靈一年來的庇佑。每年的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在《說文解字》中,臘的本義,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就是說古代在農曆十二月裏合祭眾神叫做臘。
整個臘月都被一種濃濃的「神聖」氣息包圍著,人們謹言慎行,充滿了敬畏,連掃塵、煮祭品都有一種莊嚴的儀式感。一進入臘月,人們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要恭恭敬敬。
在傳統文化中,祭祀具有「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認為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戰國策・趙策》雲:「教民成禮」。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豐富著敬神尊神的內容,如貼春聯、窗花、年畫、點爆竹、拜年等等。「臘月」裏從供天地,到送灶神、換門神畫、請財神、供祖先、拜神等等,人們從小到大,每年都要經過一次這樣的隆重而充滿儀式感的洗禮,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著神傳文化的薰陶。
對天地神靈的崇拜能讓人自我約束、懲惡行善、民心歸正;敬畏天道及珍惜萬物,可得天地厚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禮莫大於敬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周禮》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主要用於祭祀,天下大事,莫過於祀。那麼,在傳統文化中,如何做到祭祀的摯誠與恭敬呢?歷史留下了許多感恩天地而無所求的事例。
古人講「禮莫大於敬」,漢文帝每次舉行國家社稷的祭祀大禮時,他都昭令司禮官「敬而不祈」,也就是以盛大祭祀禮敬神明,呈現對神明的虔誠敬意,但是不祈求神的賜福或保祐等等。漢文帝敬天地、順自然,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唐文宗開成年中,久旱無雨,就命各郡的郡官都來宮中紫宸殿祭祀祈禱。文宗整個臉上滿布憂慮,宰臣都看得到。有宰臣稟告文宗,天文星官上奏的內容,說:「這久旱是天時天象的反映,請聖上不要過度勞心。」
文宗皇上嚴正地說:「朕為天下君主,無德保護人民,導致這場災旱。現在又受到上天的譴責,如果三日內不下雨,朕應當退位,另改選賢明君主來領導天下。」宰臣們聽了都哭泣流涕,各自請罪乞免相位。就在那天夜裏,降下了及時雨遍潤旱地。
漢文帝、唐文宗,他們都能禮敬神明,虔誠內省,而不妄求上天的賜福,然而福分卻自然降臨。
「福」具體指甚麼呢?
「福」字的意義
《說文解字・示部》:「福,佑也」,意思是神靈保祐,逢凶化吉為福;《左傳莊公十年》上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裏的福也是護佑的意思。
《詩經》的雅頌中有「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君子萬年,福祿宜之」;《禮記.祭統》中說:「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福」具體指甚麼呢?古人歸結為五個方面,謂之「五福」。《尚書・洪範篇》:「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前三福「壽、富、康寧」和現代所說的長壽、富貴及安康大致相同,第四福「攸好德」意指心性仁善;第五福「考終命」為善終。
「天下第一福」
中國書法歷來就有寫「福」的傳統,「福」字成為人們書法作品的重要內容。歷史上文人墨客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福」的墨跡。楷、行、草、隸、篆諸體應有盡有,規格多樣,內涵豐富。特別是在書法界早已流傳著的「百福圖」、「千禧圖」更是享譽中華,影響世界的佳作。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 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並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於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人們認為是洪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
如何得到真福?
每一個人都盼望得到福氣和福分,趨吉避禍。但到底怎樣才能得到真福呢?怎樣的人才算是有福呢?
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
也就是說,人們應多行善事,正如佛家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有不斷地做符合天道的事情,感動上蒼,才能得到神助。
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福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福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
幸福與道德的關係
福與德緊密相關。德福,即道德與幸福,乃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一對重要範疇。所謂攸好德,是指生性喜好道德。德是行為主體獲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徑之一。
德福關係的理解,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人是否幸福由外在於人的天道或神決定。有意志的天道或神秉執公正,賞善罰惡。因此人們敬畏天命,懂得感恩、知恩、報恩,修明德行,增長福德。
如《詩經》中強調修德配命,達到「配命」的價值目標,即與天的意志、命令相配,結果自然是獲得「多福」。
其次,儘管天道或神主宰著人的禍福,可以感知人德行的善惡,但是人人都可以通過修養德行來改變命運。美好的德行將保有上天賜予的幸福,無德的行為則導致福的喪失與災難降身,人所遭遇的一切禍福皆非偶然。
中國古語中有:「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禍由惡作,福由德生」。可見禍福之根源在於人之心。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的幸福觀在於內在德性的完善,惟有實踐道義的正人君子,方能品嘗幸福的無盡滋味。
唐代醫藥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指福是從善那裏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後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慾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所以,無德即無福。傳統文化提出德行為福的前提,倡導人要修德向善,道德修養的不斷提高,會促進幸福的獲得,會有福德和福報。
回歸傳統 人心歸正
歷史是留給後人的智慧。古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以「天」為尊,以其為觀察行事的基點。於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出現,有了敬天禮神的一系列儀式。
傳統節日是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生活之間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習俗形成的,都與祭祀、神話或佛、道信仰有關。如果一個事物,失去了傳統的內涵,僅僅保留表面的形式,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福」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但是現在卻在中共數十年的無神論思想灌輸中,失去了傳統文化中神聖、莊嚴的一面,「一切向錢看」,「利益至上」,人與人之間變的冷漠。「福」的內涵也被變異,取而代之的是把「福」字的偏旁用龍頭杖(表示長壽)、金葫蘆(表示財運)替代,人們貼福就是為了求財、求運。
然而,福的本來含義是對於天道的恭敬與感恩,是讓人在祭祀文化中,知敬畏、明善惡。福從何來?古人講,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只有回歸傳統文化,真正了解神傳文化的來龍去脈,才能知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其中真義,進而人心歸正,選擇正義和善良,珍惜善緣和福音,從而擁有美好的未來。
【關聯文章】
龍年吉祥
【延伸閲讀】
自古吉禍人自招 怠惰好逸竟然變成貓
命由天定 事在人為
天堂地獄自己選 善惡一念定禍福
一個鄉村女子的福氣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2/18/新年話「福」-21841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4/2/2/敬天感恩-說說「福」的由來-471785.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網)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