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6) 唐朝詩人白居易  一心追尋生命回歸之道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6) 唐朝詩人白居易 一心追尋生命回歸之道

文/梅松鶴(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八四六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中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一生留下三千多篇詩作,是唐代存世詩歌最多的作家。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許多大詩人都是死後才受到後人的特別推崇,但白居易在世時便詩名顯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不但受到了舉國上下的崇拜,在海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也享有盛名。

白居易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認為詩的內容應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見《與元九書》)。

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老嫗能解」,當時人人爭傳模仿。在他盛名的二十年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牆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

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者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能夠唱誦「長恨歌」的歌妓會抬高身價,自覺與眾不同;甚至外國的宰相也託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關心百姓 念念為民生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關心民衆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如《賣炭翁》、《杜陵叟》、《紅線毯》、《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可說是「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比如看到飢餓的婦女抱著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麥粒充飢,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觀刈麥》)。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村居苦寒》)他描寫酷寒季節農民生活的艱辛,與自己的温飽相對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描寫自己溫飽卻不忘受苦的寒民,想把整個洛陽城都蓋起來讓貧民百姓免受飢凍之苦。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帶領杭州人築堤捍錢塘江潮水,後人紀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蓄西湖的水溉田千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

他離任蘇州刺史時,數十萬蘇州百姓揮淚相送,出現「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別蘇州》)的情景。蘇州人民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劉禹錫和白居易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

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七十三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

白居易關心人民疾苦,他離任蘇州刺史時,數十萬蘇州百姓揮淚相送。(公有領域)

直言廉潔 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白居易還是一位敢直言、愛百姓、廉潔自律的清官。他敢於上疏直言,也因而多次被貶謫,從中央遭貶地方,後來又回任朝廷中央的官員,最後以刑部尚書退休。

他一生起落跌宕,但不論位居高處或低處,他都始終堅持其信念,「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一切隨緣,活得自在。

他到杭州天竺山時,順手帶回兩片玲瓏可愛的山石。後來心想,如果每個遊人都像自己,帶走兩片喜愛的山石,那天竺山將變成什麼樣子?自認清廉沒帶走杭州任何東西,這石頭不就是杭州的東西嗎?因而悔恨萬分作詩自我檢討,「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三年為刺史二首》)

白居易淡泊名利,既有儒家大濟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理想,又嚮往超然出塵的人生態度,亦官亦隱,常與僧道交往,談玄論道,寫道「幾年司諫直承明,今日求真禮上清」(《酬贈李煉師見招》)。

他很稱讚晉代陶淵明不趨炎附勢,歸隱田園,在《詠菊》中寫道「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

在《感興二首》中則云:「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告誡世人不可過分追求,否則自招災禍。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世人,許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崇德尚道 修出宿命通功能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時,聽說道林禪師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訪。他看見禪師住在山中古松之下,便說:「禪師住處很危險。」禪師答道:「太守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聽了大惑不解:「我何險之有?」禪師反問:「身居官場,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識不到,這難道還不夠危險嗎?」白居易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他向禪師請教:「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這個。」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但八十歲老人也不見得能做到啊!」白居易嘆服不已,從此走上了修煉的路。他晚年時自號「香山居士」,成為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

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就不會像常人一樣地過分憂愁和煩惱。

由於放淡了名利,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他在修煉中進步很快,在修煉中的體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並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盛唐前後,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

他在《自解》中說:「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大意是,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王維)前生是一個畫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發現原來我的好多世中一直與詩歌有著不解之緣。

白居易告訴人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為「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釋,並且也被當今西方「輪迴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

白居易
白居易告訴人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也被當今西方「輪迴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公有領域)

願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白居易早年即嚮往修行,「借問空門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煩惱生。」(《客路感秋寄明準上人》)他不僅自己虔心修行,還用自己的俸祿請人彩繪大型天國世界圖、佛像、神像、印佛經,勸勉人們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並在《發願偈》中發來世之願:「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一「劫」是多少年呢?宇宙經歷成住壞滅的一次歷程為「一劫」,表示萬萬年也不改他虔心向佛的修行意志。

他偈:「佛出世時,願我得親。最先勸請,請轉法輪。佛滅度時,願我得值。」滅度是指滅煩惱和度人出苦海;在佛教中,法輪代表「佛法」,「轉法輪」譬喻向世間傳播佛法。

他還寫道:「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盡知,無如佛者。」「願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綺語之因,轉為將來世世讚佛乘轉法輪之緣。」由此可看出一心皈依向佛,追尋生命回歸之道,就是白居易一生最堅貞的誓願。

結語

在中華文化中,一直傳承著修行文化,一些文學家也都追尋著修行之道與回歸超凡境界。而修行的境界,在他們展現悲歡離合、得失進退的人生與作品中,閃爍出明徹慧光。白居易也是如此,「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燄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讀禪經》)寫出他坦然處在不求靜不求動的境界中。

鳥瞰白居易的人生歷程,從他所歌頌的竹之德「固、直、空、貞」,就很能了解其修行境界的轉變與提昇。「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養竹記》)。竹子根柢穩固不易動搖,像是剛健篤直、善根深植堅不可動的君子。這恰恰映照了他一生奉行的人生哲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元九書》),以及知足保和、著重返照內省的修行態度。

參考資料:

《白香山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感興二首》和《讀禪經》載於65卷,《自解》載於68卷。

廬山白居易草堂。(明慧網)


【關聯文章】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延伸閱讀】
中國東北真實故事 轉世報恩的白牛
天與目(上)「第三隻眼」探秘
天與目(下)見到神佛 了悟人生真諦
西方輪迴研究漫筆(8)我記得前世
遙看米開朗基羅的精神里程

【延伸閲讀專輯】
奇書《轉法輪》
特異功能探秘
茶餘夜話
珍惜人生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2/12/26/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白居易-4172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3/2/劉禹錫與白居易崇德尚道-343710.html

(本文主圖説明:《 香山高會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